每日一药——芦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17 14:55 4

摘要:芦苇是一种多年生高大草本,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及低湿地,其根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形成匍匐状地下茎。芦根即取自这种地下茎部分,因其生于湿地,茎叶似竹,故得名“芦根”。

芦根,就是芦苇的根。。。

芦根,中药名,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其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芦苇是一种多年生高大草本,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及低湿地,其根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形成匍匐状地下茎。芦根即取自这种地下茎部分,因其生于湿地,茎叶似竹,故得名“芦根”。

芦根全年均可采挖,但以二、八月为佳,这两个月芦苇生长旺盛,根茎积累的营养成分最为丰富,药效最佳。采挖时,应选择土壤松软、天气晴朗的日子,以便于挖掘和保证芦根的品质。药材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光泽,节环状,切面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鲜芦根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气无,味甘;干品则呈压扁状,节部显红黄色,质柔韧。优质芦根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

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芦根性寒,味甘,归肺、胃经。其性寒能清热泻火,味甘则具生津润燥之效。归经于肺、胃,决定了其主要作用部位在呼吸与消化系统。

芦根寒性显著,擅长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对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等症状,芦根可通过清热泻火、促进津液生成缓解口渴。古籍记载如《肘后方》推荐以鲜芦根浓汁频饮,或配伍麦门冬、天花粉等增强疗效。

芦根入胃经,能清胃热而止呕逆。胃热呕吐、噎哕不止者,可单用鲜芦根捣汁服用,或与青竹茹、生姜配伍,如《千金方》中的芦根饮子。其“开胃”之效,亦见于《药性论》记载。

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治疗肺热咳嗽、肺痈吐脓。配伍黄芩、浙贝母可增强清肺化痰之力;与薏苡仁、冬瓜仁合用,如《千金方》苇茎汤,则有助于排脓解毒。

芦根能清热利尿,适用于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与白茅根、车前子等配伍,促进水道通畅,缓解尿路感染症状。

芦根药材可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理化鉴别:取样品粉末加氯仿超声处理,滤液在紫外光下显荧光斑点,与对照药材色谱对应,确保药材真实性。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维生素B群、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天冬酰胺及多种酚类化合物(如咖啡酸、龙胆酸),这些成分赋予其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现代研究表明,芦根具有显著的解热、抗炎、镇咳作用。其多糖类成分可增强免疫功能,咖啡酸衍生物则具利尿效果。临床实践中,芦根被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其清热解毒功效得到科学验证。

《唐本草》中记载芦根能“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本草纲目》中记载能“解酒毒、鱼蟹中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能“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

经典配伍:

五汁饮(温病条辨):鲜芦根汁配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治疗热病伤津烦渴。使用时,将各汁混合,每日数次频饮,适用于高热、口渴、咽干等症状。

苇茎汤(千金方):芦根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合用,治肺痈吐脓。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咳嗽、胸痛、吐脓痰等症状。

芦根饮子(千金方):鲜芦根配青竹茹、生姜,缓解胃热呕吐。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胃热、呕吐、口苦等症状。

使用注意与禁忌

芦根性寒,脾胃虚寒者忌服,过量使用可能损伤阳气。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生态价值与多元应用

除药用外,芦苇全株具有生态与经济价值:其茎叶可作为饲料、造纸原料,根系能净化水质、维持湿地生态。芦根作为传统药材与自然资源,体现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理念。

芦根,作为芦苇地下根茎的天然馈赠,历经千年验证,其清热生津、和胃降逆的功效在中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古籍记载到现代研究,其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不断被科学揭示。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芦根不仅是传统药方的核心成分,更是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芦根可能在更多医疗领域展现其独特价值,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振波讲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