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美国的非营利性电池专业协作机构 Volta Foundation 在官网发布了2024年电池报告,这是该机构自2020年来第5次发布深度的电池行业报告。自2022年以来,由于材料价格暴跌,特别是碳酸锂、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价格暴跌,电池的平均生

2025年3月,美国的非营利性电池专业协作机构 Volta Foundation 在官网发布了2024年电池报告,这是该机构自2020年来第5次发布深度的电池行业报告。自2022年以来,由于材料价格暴跌,特别是碳酸锂、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价格暴跌,电池的平均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低材料价格是由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推动的。
成本基准:2014年全球动力电池平均成本约400美元/kWh(BloombergNEF数据),以NCM 111和LFP体系为主。核心驱动力:中国“十城千辆”政策推动动力电池产能集中释放,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产能突破10GWh;卷绕工艺替代早期叠片工艺,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正极材料前驱体(如三元前驱体)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15%。痛点:电解液六氟磷酸锂(LiPF6)价格波动剧烈(2015年价格峰值达40万元/吨),制约成本控制。成本区间:2019年全球平均成本降至156美元/kWh(中国低至120美元/kWh)。技术里程碑:高镍化(NCM 622/811)普及,能量密度突破250Wh/kg,单位Wh材料成本下降20%;干法电极工艺(特斯拉收购Maxwell后推动)减少溶剂使用,降低制造成本10%;硅碳负极小规模应用(首效提升至86%),减少锂消耗量。供应链升级:中国锂盐湖提锂技术成熟(青海盐湖锂成本降至3万元/吨,对比矿石提锂5万元/吨);隔膜国产化率从40%提升至80%,价格腰斩(湿法隔膜从5元/㎡降至2.5元/㎡)。现状:2024年中国LFP电池成本逼近80美元/kWh,三元电池约95美元/kWh;欧美电池成本仍高于120美元/kWh。行业洗牌:二线中国电池厂(如中创新航、国轩高科)通过“代工模式”将毛利率压至8%以下;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本土化补贴难抵制造成本劣势,LG新能源、松下北美工厂亏损持续;欧洲本土厂商(如Northvolt)因能源价格高企,成本比亚洲进口电池高15%。
极片制造:双面涂布速度从30m/min提升至80m/min(嘉拓智能设备),单线产能翻倍;激光切割替代模切,极片毛刺从20μm降至5μm,良率提升至99.5%。装配环节:卷绕机效率从12PPM(片/分钟)提升至24PPM(先导智能);干法电极工艺省去涂布烘干环节,能耗降低50%。质量控制:AI视觉检测替代人工(检出率从95%提升至99.9%);在线电化学检测(如HIOKI阻抗仪)实时剔除不良品。过去十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的核心是制造端的规模化与材料创新,而未来十年将转向全生命周期系统优化:
设计端:仿生结构(如蜂窝电极)提升材料利用率;生产端:数字孪生工厂实现零试错成本;应用端:车网互动(V2G)通过电池资产复用摊薄初始成本;回收端:区块链溯源确保材料闭环流动。全球电池产业正从“成本厮杀”转向“生态竞争”,唯有将技术、资源、政策纳入统一框架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洗牌中存活。对中国厂商而言,守住成本优势需警惕“创新惰性”;对欧美企业,则需在“本土化”与“全球化”间找到平衡点。这场跨越国界的成本战争,终将重塑全球能源权力版图。
来源:元小理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