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规训下,很多管理低劣的学校学到了一些高考工厂的皮毛,他们找到了让学生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最优解,那就是用反复刷题的模式,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提高正确率,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厮杀中胜出。
别再说生活平淡了,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时代,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见证历史。过完年,崭新的春季学期,忽然平地一声惊雷:高中要实行双休了!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高中双休”,立刻成为互联网和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不少人“吵”作一团:有人表示“强烈反对”,有人高呼“早该如此”。
评论区里最扎心的一句话是:“不过是让教育回归20年前的样子,怎么就成了洪水猛兽?”树欲静而风不止,让我们看看在这场热议里的各方角色。
一、学生
曾经看到过宣布实行双休后,对某高中学生的采访视频,那当然是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学生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篡改套用一下杜甫的诗:
“高中忽传要双休,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学生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不是学生不上进不勤奋,而是如此利好的消息,谁能无动于衷?说实话,学习这件事,需要极强的专注和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而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的。
不信,让你一个月连续上班,每天在单位待14个小时,还要高强度脑力劳动,只能休息两天。你会不会发疯?想不想骂人?而我们的孩子高中三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在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规训下,很多管理低劣的学校学到了一些高考工厂的皮毛,他们找到了让学生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最优解,那就是用反复刷题的模式,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提高正确率,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厮杀中胜出。
至于人一辈子最宝贵的好奇心、探索欲,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一切都要为升学率让步。特别是在一些中西部的县中,高压式的军事化管理,苦行僧式的学习模式,自虐式的自我感动,被作为励志范本,大张旗鼓宣扬传播,也被社会广泛认可。
虽然有人在这场考试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即使已经毕业多年,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们还经常被做不出最后一道大题,答不完试卷的噩梦吓醒。醒来后背上冷汗涔涔,庆幸自己终于脱离了地狱和牢笼。
到了大学,如黄灯老师所言,讲台下的孩子,一届比一届安静,那种属于年轻人本能的粗粝和莽撞,那种不管不顾、奋不顾身的蓬勃活力,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牵住。
多年应试教育的惯性,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经过无数次紧张的课堂、数不清的题海战术、以及千百次的考试后,虽然在标准答案的召唤中,从庞大的考生队伍中艰难突围,但这种过度的透支,早已悄然磨损了他们的青春锐气。
就精神状态而言,如今的大学生,他们的青春,少了一份张扬和放肆,多了一份规训过后的沉默和乖巧。
教育像一场慢性的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多年前的呼喊,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二、老师
关于双休,被困在笼子里,身心俱疲的老师们也是举双手赞成的。有个朋友的姐姐是高中老师,还是班主任。他说,他姐每天早上5点起床跟操盯早读,晚上12点之前从没睡过觉。紧绷焦虑,睡眠不足,短短两年,那么水灵漂亮的一个人,肉眼可见的衰老憔悴,班味浓的像个活死人。
但面对双休,他们却无比纠结矛盾。他们深陷于家长投诉、学校考核以及自身良心谴责的夹缝之中,处境艰难。一位匿名教师曾在社交平台上无奈地写道:“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学生眼中的血丝意味着什么,然而升学指标就像高悬在头顶的鞭子,时刻抽打着我们,让我们不敢放松。”
三、学校
这场拉扯,其实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终极较量。在当下,“升学率 = 政绩”的考核体系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依旧单纯以“清北率”“重本率”来衡量一所高中的价值。
在此背景下,双休政策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方面,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减负”;另一方面,家长却忧心忡忡地质问:“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谁来负责?”在这场复杂的困局之中,每一个参与者既是受害者,同时又在不自觉地成为困局的制造者。这场困局如一团乱麻,却找不到那个扯开的线头。
四、家长
这代高中生家长,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一路飞奔,狂飙突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经过反复强化,被深深地刻进他们的骨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耳闻目睹了太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甚至自己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底层人家的孩子通过一张试卷即可改写命运。这种教育的高杠杆,持续了至少三十年。尝到甜头的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当然孤注一掷,不计代价,尽力把孩子向上托举。
当周遭大环境变得严峻,寒意逼人,中年的生活摇摇欲坠,他们更加把对阶层滑落的恐慌焦虑,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内卷开始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家长跟着内卷,反对双休的背后,是对于阶层滑落的深深恐惧,是对“孩子考不上好大学,人生就完蛋”的灾难化思维,是“只有考上名校,人生才算成功”的功利化评价体系。
看着孩子蜡黄的脸色,憔悴的面容,佝偻的腰背,他们难道不心疼吗?
但实行双休,现在家长的顾虑和焦虑来自于:
1、“剧场效应”下,自家娃坐下了,人家娃还是站着。比不过别人,差距越来越大。
2、一些学校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并没执行双休,而一些学校执行了。吃亏。
3、有经济实力的家长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名为双休,实际还是单休。自家没钱卷不过,愧对孩子。
4、实行双休,更考验孩子的自律。孩子在家不自律,沉迷游戏网络,还不如多在学校待一天,和手机彻底隔离。
5、双休挤压了学习时间,完不成学习进度,影响最后高考成绩。
向来如此,便对吗?既然决定双休,肯定是已经看到了内卷式竞争的弊端,听到了社会的强烈呼声。
再这么拼命内卷,造成一批死气沉沉,僵硬麻木的刷题机器,一批睡眠不足,近视孱弱,弯腰驼背,亚健康的脆皮高中生、大学生,一批麻木倦怠,疲倦抑郁,没有活力朝气,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找不到人生意义的空心人。长此以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岌岌可危。
这次拉扯何时结束?这场困局如何破解?没人知道。只有当价值观不再单一,“做人上人”不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追求,社会的评价体系更加多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社会心态平静自洽松弛,这场拉扯可能才会真正结束。
高中实行双休,像黑色幕布被撕开了一条口子,铁屋子里透进了清新的空气,希望孩子们回忆起高中生活,在一片灰白暗淡中,也能看到零星的彩色。一些改革既然已经开始了,就不可能再回去,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51学习网宁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