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央视315晚会,再次撕开了消费市场的遮羞布。从母婴用品到金融借贷,从食品安全到隐私泄露,这场“打假风暴”曝光的9大乱象,每一个都踩在了普通人的生存痛点上。
2025年的央视315晚会,再次撕开了消费市场的遮羞布。从母婴用品到金融借贷,从食品安全到隐私泄露,这场“打假风暴”曝光的9大乱象,每一个都踩在了普通人的生存痛点上。
1. 母婴用品“垃圾翻新”:残次品竟成暴利商品
山东梁山一家企业以“废品回收”为名,低价收购本该销毁的卫生巾、纸尿裤残次品,经简单翻新后高价倒卖。这些“二等品”中甚至包括嫚熙、Babycare、全棉时代等知名品牌,利润高达七八千元一吨。更可怕的是,残次品碎料被二次加工成原材料,重新流入生产线——这意味着你买的“新卫生巾”,可能是用垃圾造的。
2. 贴身衣物“徒手造”:不消毒、假标签成常态
河南商丘的一次性内裤生产车间里,工人徒手操作,原材料与垃圾混放,甚至喷上刺鼻的强力去污剂掩盖污渍。浪莎、初医生等品牌的产品包装标注“纯棉”“灭菌”,实际却是涤纶材质、零消毒。有工人直言:“我们自己都不穿!”
3. 维修刺客“啄木鸟”:91元成本收费659元
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啄木鸟”被曝培训维修工“演戏宰客”:开个水龙头收费100元,换成本20元的零件要价250元。平台抽成60%,逼得维修工只能靠“换零件”赚黑心钱。
母婴用品、一次性内裤、水电维修——这些本应是安全底线最高的领域,如今却成了黑心商家的提款机。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利用的是消费者“不敢怀疑”的心理:谁会想到婴儿纸尿裤是垃圾翻新?谁能料到“灭菌”标签竟是伪造?当最基础的生存需求都被资本当作韭菜收割,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梁山翻新卫生巾的企业负责人嚣张表示:“所有上市公司都和我挂钩。”这句话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黑产早已渗透到产业链顶端。从残次品流出到翻新销售,若没有企业内鬼、地方保护伞的默许,怎可能形成规模化犯罪?而骚扰电话产业链中,虚拟运营商公然售卖未实名“小号”,AI机器人一天拨打10万通电话,监管部门真的看不见吗?
面对乱象,有人感叹“防不胜防”,但妥协只会助长贪婪。当啄木鸟维修工坦言“平台逼我们宰客”,当虾仁厂工人说“我们自己不吃”,这些“行业内幕”恰恰说明:黑心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赌普通人“不敢较真”。如果我们继续沉默,明天被塞进嘴里的可能是更肮脏的“科技与狠活”。
315曝光的不是个案,而是整个市场生态的溃烂。要重建信任,光靠一年一次的“打假晚会”远远不够——
作为消费者,请记住:
保留所有购物凭证,哪怕是一包纸巾;遇到问题直接拨打12315,别怕“麻烦”;对明显低价、宣传过度的商品多问一句:“凭什么?”拒绝为劣迹品牌买单,哪怕它暂时没被曝光;在社交媒体发声,让黑心商家无处藏身。今年的曝光名单上,或许没有你买过的品牌,但谁又能保证下一次“踩雷”的不是自己?消费安全的底线,需要每个人亲手捍卫。
评论区聊聊:你在生活中踩过哪些“消费坑”?我们该如何反击?
来源:王真每日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