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早过时了?青春版《牡丹亭》直接让00后集体‘入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1 18:45 5

摘要:20年前,一部昆曲,竟然使大学生熬夜排队去争抢门票,就连过道都被人群塞满;20年后,依然是这部戏,仍旧是“一票难求”的局面甚至火爆至海外,老外竟然为其持续鼓掌20分钟。它究竟凭借什么能够让600岁的昆曲“返老还童”,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顶级流量呢?今日我们来聊聊青

20年前,一部昆曲,竟然使大学生熬夜排队去争抢门票,就连过道都被人群塞满;20年后,依然是这部戏,仍旧是“一票难求”的局面甚至火爆至海外,老外竟然为其持续鼓掌20分钟。它究竟凭借什么能够让600岁的昆曲“返老还童”,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顶级流量呢?今日我们来聊聊青春版《牡丹亭》背后的“爆款密码”。

老树发新芽:当“牡丹亭”穿上青春马甲

2004年,在苏州大学的存菊堂,呈现出了一幅“奇景”。那是一个,没有空调,十分闷热,让人难以忍受的礼堂,2000个座位都被学生坐满了,而且就连过道里也有人直接坐在地上。他们还自己带了扇子,不停地扇动着,这样的话,一直到演出结束。这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次演出现场。其实当时就连昆曲界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让一群20岁的年轻人来演《牡丹亭》,真的可以吗?”

总策划白先勇偏要“叛逆”一回他十分大胆地起用了新人俞玖林、沈丰英让平均年龄为20岁的“小兰花班”承担起了重要的任务;并且他还大声呼喊:“昆曲的未来就在年轻人手中!”在戏中杜丽娘为了爱情“死而复生”;实际上这些青年演员经过三个月的如魔鬼般的训练,竟然能够将传统折子戏演出得如同“偶像剧”那般具有共情力。

爆点细节:剧中杜丽娘仅仅凭借着一把扇子,“扇活”了满台的花草;淡雅的苏绣戏服替代了那极为浓艳的配色。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昆曲所具有的那种写意的美学,实际上又恰好戳中了年轻人“极简风”的审美。网友辣评:“原来老祖宗的审美才是真·高级!”

校园行“收割”百万粉丝:大学生才是隐藏的戏精

看了《牡丹亭》,而且整晚都难以入眠!其实19年前在苏州大学首演座谈会上,有一名女生饱含泪水地发言。这出戏的雄心可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之上:它将巡演的第一站选定在了高校,像北大复旦台大等等。所到达的每一处地方,学生们都连夜排队去抢票,竟然还诞生了单场7000人观演的“川大奇迹”。

数据表明:在前200场演出期间,约45%于高校完成;75%的观众为青年。更为突出的是,它成功地将高校的“昆曲选修课”推向热潮,北大苏大乃至开启了“昆曲传承计划”,使00后既能追现代剧又能学习唱腔。有学生调侃道:“之前一直觉得昆曲是爷爷奶奶的背景音,不过现在竟发现杜丽娘才是最初的‘恋爱脑’女神呢!”

两岸共演“牡丹情”:一场戏牵动20年文化共鸣

今年3月,在高雄卫武营艺术中心内;台湾观众戴宛宣看完戏后,激动得竟一时语塞:“每个画面,而且都仿佛那古画活了过来!”这是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的庆演现场,其实也是它第4次赴台演出。总制作人白先勇稍微感慨道:“两岸合作,能够取长补短,进而使昆曲成为了文化血脉的纽带。”

幕后故事:当年在台北首演之际,有观众红着眼眶缓缓离场,且不停地念叨着“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20年之后,原班人马再度相聚,主演俞玖林从当初的青涩书生已然变成了“梅花奖”的大咖不过他却依然坚持带着徒弟登台,他说道:“昆曲的青春,得靠一代代人‘续杯’。”

何赛飞之问VS牡丹亭奇迹:钱砸不出好戏,但年轻人可以

去年越剧演员何赛飞饱含泪水问道:“花了几百万,排演的戏,演完后被放进仓库,那些钱到底用在哪儿了?这些戏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再看那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来,热度一直都在,而且一直很受观众喜爱,其实答案很明了——只要有观众在现场坐着,传统就不会离开舞台。

它并非依赖巨额补贴,而是借助“高校+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以较低的票价进入校园,从而培育受众群体;在逐步走向成熟之后,通过商业巡演来给予创作以反哺。更为关键的是,它使得年轻人从单纯的“看热闹”转变成了积极的“自来水”——武汉的大学生,居然连续三天购买门票观看完整的剧目,海外留学生还纷纷“安利”在B站上面的混剪视频播放量突破了百万。

所以说,别怪年轻人不爱戏曲,先问问戏有没有‘活’在当下。

昆曲不会老,只要青春永远在场

青春版《牡丹亭》的爆火表明:传统根本就无需去“迎合”年轻人而是需要寻找到与他们的精神相契合的地方。当杜丽娘在台上吟诵的时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屏幕前的Z世代,竟然一下子就明白了——美从来都不会区分古今,关键在于是否有真心。

互动话题:你愿意为一场传统戏曲买单吗?评论区聊聊你的“入坑”神剧!

来源:广君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