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日本制造 “匠心” 伪装,三十年造假黑幕惊爆眼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7 21:53 4

摘要:在国内互联网的舆论场中,日本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存在。有人钟情于日本的动漫、音乐、美食,对日本的文化和产品赞誉有加;也有人因历史原因,对日本始终抱有复杂的情感。即便当下国际关系大趋势向好,可那些以日本精神为圭臬的声音仍时不时冒出来,令人心生反感。

在国内互联网的舆论场中,日本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存在。有人钟情于日本的动漫、音乐、美食,对日本的文化和产品赞誉有加;也有人因历史原因,对日本始终抱有复杂的情感。即便当下国际关系大趋势向好,可那些以日本精神为圭臬的声音仍时不时冒出来,令人心生反感。

像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的故事,要求洗七次,留学生偷懒少洗两次,结果被老板用神奇试纸测出,随后名声扫地,被房东赶出家门。还有洗马桶洗到最后水都能直接喝的故事,这些故事无非是想宣扬日本人做事认真,可这背后的指桑骂槐、阴阳怪气,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日本的管理理论,像丰田的精益管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当年凭借这个让日本汽车在质量和成本上压制了美国汽车。还有稻盛和夫,有些人曲解他的理念,听到“利他”就以为是让员工让利给老板,听到“奉献”就觉得是员工要牺牲生活,实在是荒谬。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日本企业的匠人精神、死磕理念和耻感文化,当这些用错地方,集中体现在造假上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其实说白了,他们的工匠精神如今都用在道歉鞠躬上了,姿势那叫一个标准,据说还事先彩排,时间都精确到秒,匠人精神用错地方,实在是可悲。

先来说说日本显示器公司(JDI)。这家公司2012年成立时可是风光无限,日本政府牵头,产业革新投资机构砸下2000亿日元,整合了索尼、东芝、日立、松下四家巨头的中小型显示器部门,堪称含着金钥匙出生。2014年,锤子T1手机发布,JDI的名字随着罗永浩的单口相声被大众熟知,毕竟能和苹果用同样的供应商,那可是倍有面儿。

可谁能想到,2014年JDI就开始亏损。一方面,中国的京东方、深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凭借品质和价格优势强势崛起,吊打JDI;另一方面,苹果这个占JDI过半营收的大客户开始更多采用OLED面板。JDI出道即巅峰,短短两年就走下坡路。

2017年,iPhoneX的出现,标志着苹果全面拥抱OLED技术,更是给JDI致命一击。虽说OLED比LCD贵,苹果11还在用LCD,但这也让JDI陷入两难,不转型亏得更惨,转型又舍不得。

2017年JDI宣布改革重组计划,打算2019年量产OLED。2019年,中国的嘉实基金、台湾省的宸鸿科技和富邦集团打算出资42亿换取JDI49.8%的股权,目标是打破三星和LG在面板市场的垄断。

可这计划很快就夭折了,随后爆出惊天丑闻。JDI的一个会计主任被发现向外包公司转账套现5.78亿日元,被开除后,他在电脑里留下邮件,称自己是按照管理层指示对会计报告进行了不当处理。

这一查,JDI从2013年上市后就开始虚报业绩,通过高估库存,六年虚报库存130亿日元,增加运营利润82亿日元,净利润62亿日元。从高层到管理层再到执行层,全员参与财务造假,背后除了长期亏损的心慌,更多是企业文化作祟。

日本企业向来以高标准宣传,制造业尤甚,对内也用这套,容易陷入内卷。部门之间互相攀比,哪怕完不成目标也要吹牛。正常情况下,内部压力能推动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生产,但日本生产企业转型受阻,产业结构调整停滞,这种压力就变成了造假的动力。

再看看其他日本企业。三菱集团旗下控股公司,工厂35年没给列车空调做出厂检测,编造数据蒙混过关,有问题的空调达85,600件;2021年12月,三菱电机出口欧洲车企的音响零部件335,000件不合格,瞒报数据;2018年,三菱材料把没质检的橡胶密封圈搭配编造的质检数据发给客户,数量达2.7亿,空客、波音等都中招;2017年,三菱承认下属三个子公司技术参数造假;2016年,三菱汽车62.5万辆微型车油耗造假。

丰田也不例外,2021年2月,丰田控股的零件公司被爆20年篡改质检数据,涉及114,000个项目,这家公司还给本田、马自达等十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提供刹车系统零件。2020年,电装公司生产的燃油泵质量缺陷,导致丰田、本田等召回850万辆汽车;同年,日本最大汽车安全带供应商篡改数据,900万条安全带不达标。

川崎重工2018年擅自削薄产品底盘节约成本,导致日本新干线底盘断裂。神户制钢这个百年老字号,2017年被爆长期篡改铝铜制品、铁产品、液晶屏合金产品的出厂数据,造假长达十年。而日本汽车制造商为了自身利益,集体包庇神户制钢,声称其供应的铝部件没有安全问题。

日本制造业巨头接二连三爆雷,造假时间动辄十几年、几十年,而这些时间恰恰是国内互联网吹捧日本制造的时候,实在是魔幻。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生产效率角度来看,罗兰贝格研究指出,日本企业封闭的企业文化致使生产过程中重复作业频繁,资源浪费严重,单位时间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仅为欧美的三分之二。为了维持生产进度,企业不得不依靠员工超长加班来弥补效率缺口,这使得企业在面对新的市场挑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已属不易,更难以谈及创新突破。

在企业管理层面,有分析认为,日本制造企业管理层过度聚焦利润,设立的KPI往往不切实际,一味逼迫员工追求业绩。这不仅导致企业在产品质量把控和创新研发上的投入严重不足,为降低成本,甚至出现工厂质检员全体离职,而管理层却因上下层脱节,造成了浑然不知的尴尬局面。

日本产业研究者汤之上隆则认为,日本制造业被“技术全球第一”的神话所束缚。企业盲目追求产品的高品质、高性能,却忽视了行业特性。以芯片为例,执着于25年的保质期,却未考虑到芯片通常五年就会更新换代。这种做法导致生产工序繁杂、速度缓慢、成本高昂且前期投入巨大。每当谈及创新,企业因前期高额投入产生的沉没成本而畏缩不前,创新更多局限于对原有技术的小修小补,难以实现突破性甚至破坏性创新。

讲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并非是为了贬低日本,而是要以日本为警醒。当下,我国制造业已取得显著成就,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10个工业大省平均增速为7%左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还未强大到无需向他国学习的程度。日本制造所经历的人口红利、制造业转移、逆向工程、弯道超车以及如今陷入的衰落陷阱,都是我们宝贵的经验教训。

我们应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从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养分。一方面,学习其在技术研发、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长处;另一方面,规避其在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误区。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