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掀‘笔战’!特朗普恶搞拜登‘自动签名’马斯克万斯拱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7 22:15 4

摘要:自动签名机(Autopen)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投入使用,初衷是提高文件签署效率。美国《联邦公报》规定,总统在“无法亲自签署”(如出差、健康问题)时可使用该设备,但需明确标注“由Autopen代为签署”。拜登自2021年上任后,被曝使用该设备签署至少50项法

朱峰神侃

2025-03-17 14:11河北

关注

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恶搞图片迅速发酵,成为美国政治舆论场的焦点。

1. 自动签名笔的“政治工具化”争议

- 技术细节与历史溯源:

自动签名机(Autopen)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投入使用,初衷是提高文件签署效率。美国《联邦公报》规定,总统在“无法亲自签署”(如出差、健康问题)时可使用该设备,但需明确标注“由Autopen代为签署”。拜登自2021年上任后,被曝使用该设备签署至少50项法案,包括《新冠救济计划》等重大立法,引发共和党对其“履职能力”的长期质疑。

对比前任使用频率:奥巴马在任期间仅使用2次,特朗普使用1次(签署给退伍军人的慰问信),拜登的使用规模被视为“打破惯例”。

特朗普团队将拜登肖像替换为签名笔,并置于自己两届任期肖像之间,构建了多重隐喻:

- 时间轴叙事: 左侧(过去)与右侧(未来)的“特朗普时代”包裹中间的“拜登空洞期”,暗示拜登执政仅是“过渡插曲”。

- 物化对手:以工具替代人像,贬低拜登为“没有主体性的签字机器”,呼应保守派对其“傀儡总统”的指控(暗指背后有幕后决策者)。

- 传播心理学应用:

图片采用红蓝对比色(特朗普肖像背景为共和党标志性红色,拜登签名笔为蓝色),强化党派对立印象。中间签名笔的金属质感与两侧人像的柔和色调对比,暗指民主党执政“冰冷无情”。

---

3. 关键人物联动背后的政治网络

-万斯的“沉默支持”策略:

作为特朗普的竞选搭档,万斯转发图片不配文的做法,既避免直接卷入争议(防止被批“煽动分裂”),又通过行动传递忠诚信号。其X账号粉丝画像以年轻保守派为主,此举可巩固“特朗普-万斯”组合在关键摇摆州(如宾夕法尼亚)的草根动员力。

- 马斯克的平台权力与立场倾斜:

马斯克以“”表情转发,表面是“吃瓜看戏”,实则多重意图:

保守派阵营示好:马斯克近期多次批评拜登政策(如移民问题),此次互动进一步坐实其“隐性站队”共和党的倾向,可能影响2024大选期间平台内容审核尺度。

4. 舆论战与选民情绪动员**

- 支持者话语框架:

- “效率 vs 领导力”叙事: 保守派意见领袖(如福克斯主持人塔克·卡尔森)称:“拜登连签名都依赖机器,如何应对核危机?”

- 健康问题关联:结合拜登公开场合口误、摔倒等片段,强化“老年痴呆”刻板印象,呼吁选民“选择精力充沛的特朗普”。

反对者反击策略:

转移焦点论”:自由派媒体《纽约时报》指出,特朗普正面临4起刑事起诉,发布恶搞图片是为“用娱乐化内容掩盖司法危机”。

- 技术中性辩护:民主党议员展示拜登亲签文件照片,强调“90%重要法案仍为手写签名,Autopen仅用于常规流程”。

结语:

一张恶搞图片的背后,是政治符号学、传播技术与选民心理的精密交织。特朗普团队借此成功将“Autopen”从行政工具转化为“领导力缺失”的代名词,而马斯克与万斯的推波助澜,则凸显当代政治博弈中“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地位。随着大选临近,此类低成本、高传播度的“政治梗”或成常态,考验选民的媒介素养与批判能力。

来源:珠峰神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