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已经成为不少人度过周末和节假日热门目的地。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这个大学和博物馆都非常密集的城市,“大学里的博物馆”正在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新地标。每当大学里有新的博物馆建成,或推出特色的新展,往往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有的展览甚至预约火爆、一票难求。
博物馆已经成为不少人度过周末和节假日热门目的地。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这个大学和博物馆都非常密集的城市,“大学里的博物馆”正在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新地标。每当大学里有新的博物馆建成,或推出特色的新展,往往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有的展览甚至预约火爆、一票难求。
大学博物馆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绝非偶然。因为大学博物馆有其独特魅力,在这里,年轻人不仅可以收获专业的知识,还可以从中获取独特的情绪价值。
相较于传统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展品往往具有更高的专业性与前沿性,能够为年轻人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学术领域的大门。例如,某些理工科院校的博物馆可能收藏着珍贵的科研仪器、实验标本,展示着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重大突破;而文科类院校的博物馆则可能聚焦于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为参观者打开一扇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窗口。这种专业性与独特性,满足了年轻人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博物馆还是年轻人社交的新场所。通过线下参观和线上分享,年轻人不仅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还能通过社交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一些年轻人会在参观大学博物馆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参观心得,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种“看展式社交”不仅丰富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大学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国内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这些博物馆大多“小而精”,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常设展,将专业考古报告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数字故事;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儿童游戏展,用互动装置复原投壶、捶丸等传统游戏。这种"学术翻译"不仅降低了文化接受的门槛,更重塑了知识传播的逻辑。
大学博物馆对外开放,不但可以方便公众的观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扩大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增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提升社会服务效益,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当然,也要看到,因为场馆开放能力、主动开放意愿相对较低等因素,高校博物馆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提出,有必要“激活”高校博物馆,进一步发挥其教育功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大学博物馆应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学术资源和文化内涵,创新展览形式和传播方式。例如,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装置和数字藏品等新技术手段,提升展览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同时,也需要加强管理和服务,优化参观体验,让大学博物馆成为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大学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新地标,既是文化消费热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未来,大学博物馆应继续发挥其学术基因和社交新方式的优势,通过创新和开放,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徐刚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