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张照片,是在中国常州市拍摄。门口只有一个保安,工厂内部空空荡荡,仿佛是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这是东风日产在常州的工厂,2020年11月份开始投产,当时生产SUV车型,年产量大约13万台,占据日产在中国产能的10%。
这张照片,是在中国常州市拍摄。门口只有一个保安,工厂内部空空荡荡,仿佛是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这是东风日产在常州的工厂,2020年11月份开始投产,当时生产SUV车型,年产量大约13万台,占据日产在中国产能的10%。
2024年6月份,这里关门大吉。满打满算还不到4年的时间,从流水线轰鸣到门可罗雀,这速度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这并不是一家日本企业关门那么简单,这事情的背后,有着“日企撤退潮”的影子。
根据门卫的话,从2024年6月份开始,这家工厂就只有10几个人出勤,负责收拾工厂残余的业务。这期间,也有许多中国车厂的人前来参观,似乎是考虑购买产线,但是截至目前还未定下来。
上图是作者做的日产汽车在华销量的统计图,2022年跌破100万台,2024年只有63.4万台,预计今年更少。
日产常州工厂关门,官方说法是“优化资源配置”,但这理由听起来就像分手时的“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真相可能没那么体面。中国市场变天了:工资涨了,成本高了,本土车企像比亚迪、吉利杀疯了,日产的SUV再能打,也架不住国产品牌的“价格屠刀”。
日产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松下裁员、佳能关厂,现在轮到日产,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撤退名单”越来越长。数据显示,在华日企数量比巅峰时掉了近10%,在华日本人也跌破10万。这数字冷冰冰,但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抉择。
这波撤退,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日本企业“梦醒”的一刻。当年中国对日企来说,是淘金热里的加州,遍地机会。如今呢?金矿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活儿太苦,他们就收拾行李走人了。可问题是,日企走了,真能在别处找到下一个“中国”吗?
13万辆产能没了,工人失业,供应商头疼。但长远看,这未必是坏事。日企撤退留下的空档,谁来填?答案很明显:中国本土企业。汽车市场尤其明显,比亚迪2024年销量都快赶超特斯拉了,日产一走,国产品牌正好趁势而上,把蛋糕抢过来。
更深一层看,这波撤退还可能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日企带走的是低端产能,留下的是技术竞争的空间。中国企业要是能抓住机会,把高端制造抓在手里,未来跟日本掰手腕的底气只会更足。所以,日产撤厂与其说是“中国损失”,不如说是“日本错过”。
说到底,日产关厂只是日本企业撤退潮的一个缩影。4年时间,从热火朝天到人去楼空,折射的是中日经济关系的大变局。日本企业走了,东南亚、印度成了新目标,但那里真能复制中国的辉煌吗?我看悬。反过来,中国市场还在,机会还在,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接下来的戏怎么演。
来源:日本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