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球擦网”!“王楚钦加油”!当重庆奥体中心震耳欲聋的呐喊声穿透直播镜头时,说真的,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屏幕里那个被追着打的19岁少年林诗栋,发梢还沾着上一局的汗珠,此刻正被对手的攻势压得喘不过气。
“这球擦网”!“王楚钦加油”!当重庆奥体中心震耳欲聋的呐喊声穿透直播镜头时,说真的,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屏幕里那个被追着打的19岁少年林诗栋,发梢还沾着上一局的汗珠,此刻正被对手的攻势压得喘不过气。
这场男单决赛前,没人想到会演变成一场关于公平的舆论风暴。当现场DJ喊出王楚钦加油的次数超过林诗栋时,当解说员每每提到大头就眉飞色舞时,我突然想起三天前林诗栋对阵林昀儒时,同样的场馆里飘着林昀儒加油的应援横幅。体育场的聚光灯下,19岁的少年正在经历人生第一堂残酷的成人课。
“第三局7-0时,我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赛后采访里林诗栋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他在新加坡大满贯被小勒布伦打懵时的场景。那个在巴黎奥运会上横空出世的乒坛莫扎特,如今正被聚光灯下的阴影一点点吞噬。但就像他在重庆逆转林昀儒时连追三局那样,这个少年骨子里似乎天生带着不服输的劲儿。
反手拧拉成功率的下降和正手爆冲失误率的激增,这些背后隐藏着林诗栋被对手研究透的致命弱点,就像他在乒超联赛被樊振东、许昕轮番上课那样,当张本智和、小勒布伦们把他的技术短板变成战术武器时,这个少年终于明白:原来天才光环并不能兑换所有胜利。
更残酷的是,当他试图用发球变化打破僵局时,裁判却举起了警告牌。这种来自规则层面的压力,让原本流畅的进攻节奏突然卡壳。但换个角度看,这些挫折何尝不是成长的勋章?想当年马龙被波尔打成"马一轮"时,不也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双打出工不出力”的质疑声尚未消散,“单打轻松赢大头”的冷嘲热讽又铺天盖地用户观点。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少年在男双决赛中真的拼到抽筋?当王楚钦/孙颖莎的混双被喝倒彩时,当王曼昱被恶意攻击时,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这种“赢球蜜”文化,真的配得上国球的称号?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林诗栋在决胜局10-7领先时被翻盘,弹幕里“莎头必胜”的呼喊瞬间盖过对他的鼓励用户观点。这种非黑即白的支持逻辑,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就像当年张继科被一轮游骂上热搜时,刘国梁说的那句话:“竞技体育没有永远的王者,但永远需要尊重”。
“他现在需要的是战术而不是同情”,这是国际乒联专家对林诗栋的忠告,这个少年正在经历职业生涯最密集的魔鬼赛程。当王楚钦用高超的发球得分率碾压对手时,我们更该看到的是林诗栋的反手拧拉成功率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他的中远台相持能力正在肉眼可见地提高。
就像他在赛后发布会上说的:“今天的经历,或许会成为我未来十年最宝贵的财富。”这个在训练馆挥拍到深夜的少年,正在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大满贯之路。就像当年马龙被波尔打成一轮游后,用四年时间完成王者归来那样,林诗栋需要的,只是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当孙颖莎在新加坡大满贯被喝倒彩时,当王曼昱被恶意攻击时,我们更该看到的是,国乒的辉煌从来不是靠某两个人撑起来的。就像当年刘国梁/孔令辉的双子星时代,最终成就了王楠/张怡宁的大魔王王朝。林诗栋的成长,需要王楚钦的激励,也需要孙颖莎的陪伴。
就像他在重庆赛后说的:“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年轻选手带来力量”。这个少年正在用自己方式诠释着国乒精神,输球不输人,挫折变财富。当有一天他真正站在大满贯领奖台上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骂他软蛋的人,恰恰见证了他的蜕变。
说句实在的,体育竞技的本质是关于超越,但超越的从来不只是对手,更是自己。林诗栋的故事告诉我们,天才需要舞台,更需要包容。当我们不再用必须赢的枷锁束缚他,当他能坦然面对客场的嘘声时,那个在巴黎奥运会上横空出世的少年,终将带着重庆的遗憾,在未来的某一天,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来源:黄金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