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特细长的眼型、上挑的眼线,以及整体妆容所呈现出的“高级脸”形象,在部分网友看来,却带有明显的“迎合西方审美”、“丑化国人形象”的意味。
“三只松鼠”的“眯眯眼”广告,或许是近年来最具争议的“辱华”事件之一。
模特细长的眼型、上挑的眼线,以及整体妆容所呈现出的“高级脸”形象,在部分网友看来,却带有明显的“迎合西方审美”、“丑化国人形象”的意味。
事实上,“眯眯眼”并非一个简单的审美问题,在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之一便是“眯眯眼”,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三只松鼠”事件的爆发,恰恰反映了公众情绪的敏感性,以及对文化认知偏差的零容忍。
虽然该品牌事后进行了道歉和解释,但负面影响已然造成,也给其他品牌敲响了警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任何细微的文化冒犯,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品牌形象的维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
类似的“擦边球”事件并非个例,就像是某些国际品牌的广告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够准确,甚至出现曲解或误用,也容易引发争议。
这提醒我们,国际品牌在进行本土化营销时,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尊重当地消费者的情感,避免触碰文化敏感点。
与“三只松鼠”的“无心之失”不同,D&G、HM、优衣库等品牌的“辱华”事件,则更具挑衅意味,直接触碰了中国民众的民族尊严底线。
D&G的“起筷吃饭”广告,以傲慢的语气和充满刻板印象的画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矮化,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设计师StefanoGabbana在社交媒体上的辱华言论,更是火上浇油,彻底激怒了中国民众,这场风波最终导致D&G品牌在中国市场全面溃败,也成为了国际品牌“辱华”事件的典型案例。
HM、耐克、优衣库等品牌卷入的“新疆棉花”事件,则将“辱华”行为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这些品牌以所谓“人权问题”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并公开发布声明,对中国政府进行无端指责。
这种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的态度:抵制相关产品,声援新疆棉花。
HM、耐克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大幅下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事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品牌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和消费者情感,是国际品牌在任何市场获得成功的基石,任何挑战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行为,都将遭到中国消费者的坚决抵制,最终损害的,只能是品牌自身的利益。
除了上述典型案例外,还有许多国际品牌也曾因各种原因卷入“辱华”风波,就像是POLA门店的“禁止中国人入内”告示,三星Note7爆炸事件的处理方式。
范思哲、蔻驰、纪梵希等品牌将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列为独立国家,Spreadshirt的辱华T恤,迪奥的“提拉眼角”广告,菲利普·普莱因的辱华字眼T恤,索尼在敏感日期发布新机等,都不同程度地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这些事件的起因各不相同,但都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某些国际品牌对中国文化、历史或消费者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有时是源于无知,有时是源于傲慢,有时则是出于政治目的。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损害品牌形象,失去消费者信任,最终影响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在面对国际品牌“辱华”事件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力量,从线上到线下,从普通消费者到明星公众人物,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抵制行动,让不少国际品牌尝到了苦果。
这种自发性、规模性、有效性的抵制行为,既是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市场力量的彰显。
抵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都是对涉事品牌及其产品的“用脚投票”,在线上,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表达不满,发起话题讨论,呼吁抵制相关品牌。
很多电商平台也迅速下架了涉事品牌的产品,切断了其销售渠道,在线下,消费者自觉抵制购买相关产品,一些门店甚至出现了门可罗雀的景象。
一些与涉事品牌合作的明星也纷纷解约,表明立场,进一步加大了抵制力度,中国消费者的抵制行为并非单纯的民族主义情绪宣泄,而是对不尊重、不公平待遇的理性回应。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赚钱,就必须尊重中国消费者,尊重中国文化,遵守中国法律,这种市场力量的觉醒,对规范国际品牌在华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品牌危机应对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强烈抵制,不同国际品牌的危机应对策略也各不相同,其效果也大相径庭。一些品牌反应迅速,及时发布道歉声明,并采取补救措施,试图挽回消费者信任。
但也有不少品牌态度傲慢,敷衍了事,甚至试图转移矛盾、混淆视听,最终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D&G设计师的辱华言论,以及一些品牌在“新疆棉花”事件上的强硬态度,都加剧了中国消费者的不满,使其彻底失去了中国市场。
这些案例表明,有效的危机公关对于国际品牌至关重要,当“辱华”事件发生后,品牌必须迅速反应,真诚道歉,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弥补过失,同时,品牌还应加强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重建信任。
更重要的是,国际品牌需要从长远战略层面反思自身的经营理念,将尊重不同文化和消费者情感融入到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避免再次触雷。
在国际品牌频频“翻车”的景下,国货品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选择国货,不仅是因为爱国情怀,更是因为国货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改善。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网——下架!全网抵制!H&M,没人为你的荒谬买单
都市现场——冲上热搜!HM关闭中国首店!在中国已注销百家分公司
澎湃新闻——耐克上季度营收下滑10%:净利降近三成,中国区销售额降4%
中国青年报——D&G真的要凉凉 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也将其下架!
来源:啰嗦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