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背景下,韩国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推进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面对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产业竞争加剧,以及全球供应链波动性上升等挑战,韩国亟需通过强化与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的深度协同,巩固产业优势,开拓增长新空间。
位于中国西安市的三星电子闪存芯片工厂。 (视觉中国)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背景下,韩国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推进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面对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产业竞争加剧,以及全球供应链波动性上升等挑战,韩国亟需通过强化与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的深度协同,巩固产业优势,开拓增长新空间。
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额升至2.33万亿元人民币,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显示出中韩经济关系的深化,也反映了双方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实。在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领域,韩国对华出口持续增长,而且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也为韩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韩国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制造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国则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完善的制造体系,这种互补性促使两国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形成高度协同。中韩供应链合作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韩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公司SK On在中国江苏省盐城市投资建设的动力电池工厂已成为其全球布局中规模最大的单一工厂,也是其全球投资项目中产能发挥最快、营收增效最佳、生产经营最稳、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
中韩之间这种深度互嵌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在半导体领域也非常突出。韩国科技企业三星电子花费约10年时间,分两期在中国西安建设闪存芯片(NAND)工厂,产量最高可达每月25万片晶圆,是全球单个产能最高的NAND工厂,约占三星电子NAND总产量的40%,对该公司的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为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和长期产品竞争力,三星公司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引进新设备,对目前的工艺进行升级,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建立一条每月产能为2000片至5000片晶圆的生产线。
从省级区划来看,江苏成为韩国在华最大的贸易投资地区。目前,韩国的三星电子、SK海力士、起亚汽车、LG新能源等企业均落户江苏,中韩盐城产业园更是吸引了近400家韩资企业入驻,成为中韩经贸合作的典范。
中国持续扩大的消费市场也成为支持韩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例如,2024年韩国化妆品出口额达102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对华出口额达25亿美元,占比最多。韩国妆企纷纷加力布局中国。例如,韩国化妆品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计划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在今年推出更多本土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并加强数字化营销和全渠道布局,提高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成为韩国企业投资开发的重点。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瞄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4年12月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北汽投资签署增资协议,以对等比例共同出资10.95亿美元,助推北京现代全面向智电产品转型。韩国企业越是充分融入中国市场,就越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动能,这已成为韩国经济界人士的共识。
区域合作框架的深化为中韩经贸关系和供应链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区域内关税壁垒逐步降低,经贸往来更加顺畅。韩国出口企业借助RCEP红利,持续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规模。今年1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在首尔举行,双方就跨境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以及负面清单市场准入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取得积极进展。中韩自贸协定的进一步推进,有望促进双方在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合作。
人文交流的恢复也为中韩经济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助力。自2024年11月中国对韩国公民实施短期免签政策以来,中韩人员往来大幅增加,为两国商贸、投资、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便利的环境。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12月,上海浦东机场口岸进出境韩国籍旅客超13万人次,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人文交流升温,也为未来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面对全球经济的多重不确定性,深化对华合作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韩国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必答题。正如一位韩国经济官员所言:“韩中经贸关系的厚度,决定了韩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高度。”在这种战略认知下,韩国正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两国合作向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健康医疗等未来产业纵深发展。(经济日报驻首尔记者 杨 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