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6月,海面上大雨如注。浓密的雾气中,一艘巨大的战列舰在众多战舰拱卫下,垂头丧气地驶回日本。这艘名为“大和”号的战列舰不仅是日本海军的象征,也是联合舰队的旗舰。就在几天前,集结了近200艘各型军舰的山本五十六开始了一次雄心勃勃的海上决战行动,按照他的计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改变了一切的中途岛
1942年6月,海面上大雨如注。浓密的雾气中,一艘巨大的战列舰在众多战舰拱卫下,垂头丧气地驶回日本。这艘名为“大和”号的战列舰不仅是日本海军的象征,也是联合舰队的旗舰。就在几天前,集结了近200艘各型军舰的山本五十六开始了一次雄心勃勃的海上决战行动,按照他的计划,日本的航母部队将摧毁中途岛防御工事并攻击防守的美国舰队。当美国舰队陷入苦战时,由大和号率领的10艘战列舰将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用巨大的火炮将美国人轰成齑粉。
可山本怎么都不会知道,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经破获了日本的电报,从而使尼米兹海军上将知道了日本的真实意图。于是日本进攻阿留申群岛想当然的佯攻变成了自娱自乐,还分散了自己的宝贵兵力。而更加倒霉的是,日本潜艇部队没能在恰当时间抵达指定地点,从而对秘密集结好的美国舰队也一无所知。
战斗在6月4日打响,日本的舰载机首先袭击了中途岛的机场——要是日本人当时就直接登陆的话,岛上的守军肯定就投降了——43架飞机被击落,而这些飞机本来可以在后面几小时的决定性航母对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
山本五十六仍旧坚持将战列舰作为主要打击力量,还贴心地将四艘大型航母编成了一个密集的编队。此举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海军航空兵的优势,还让美国人不太费力的就找到了所有目标。
在船坞中抢修的“约克城”号,这艘航母得以参战是美军获胜的关键之一。
当那队蓝色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趁着日军飞机忙着补充弹药和燃油的时机直扑而下后,日本海军遭遇到了开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日本海军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和全部舰载机,还丢掉了巡洋舰三隈号。
虽然日军的战列舰编队毫发未伤,还一炮未发,但它们已经失去了全部的空中支援,山本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撤退了。美国人追击他两天,直到6月7日才主动停止了这场追逐战。
因为大雨和浓雾,日本联合舰队没能进入广岛,而是停靠在了柱岛。沮丧的山本发现,虽然日本的航母力量还拥有数量优势,但此时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航母只剩下了大型的“瑞鹤”号、中型的“隼鹰”号和“龙骧”号和轻型的“瑞凤”号、“凤翔”号。
6月20日,海军参谋部的高级官员、造船和飞行部门和其他官员在“大和号”上召开了会议,讨论日本航母战队的未来。经过两天讨论,日本海军做出了如下决定:
加快航母建造,改善航母设计,加强灭火队和劳损小组的训练,加紧训练新的飞行员,重组海军航空兵战队。同时还决定像美国海军那样,让飞机在飞行甲板上补充弹药,加快行动速度。
但是从日军后来新编的第3舰队和另外两支航母战队的举措可以看出,直到这时,日本海军仍然在延续发动战争时的机动舰队思路,即集中所有航母作为打击力量,并尽量减少护航舰只。它们仍旧将战列舰视为海上决战主力,而不是像美军那样,将战列舰和航母平衡后组成可攻可守的特遣舰队。
航母!航母!还是航母!
中途岛战役前,日本只有两艘航母在建:一艘是(下同,排水量)2.93万吨的“大凤”号,另一艘是1.715万吨的“云龙”号。这两艘都是设计精良的快速舰队航母,分别预期在1944年6月末和9月末完工。
同时还有三艘用客轮改造的航母正在进行改装:分别是用豪华邮轮“出云丸”号(Izumo Maru)改装的“飞鹰”号,用“出云丸”号的姊妹船“橿原丸”号(Kashiwara Maru)则改装的“隼鹰”号和用客轮“新田丸”号(Nitta Maru)改装的1.45万吨的护航航母“冲鹰”号(Chuyo)。
大鹰级护航航母,航速慢,载机量很少,只用来执行训练和运输任务。
而“新田丸”号的姊妹船早已被日军改造成了大鹰级的护航航母“大鹰”号(Taiyo)和“云鹰”号(Unyo)。但日本的护航航母吧,主打一个将就,航速慢不说,也装不了几架飞机,都没法和联合舰队协同出战。日本人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三艘航母是个什么货色,最多也就当个训练舰或者是运输舰来用用,至于护航舰,那更是没有的。。。
除了上述航母,还有一艘用潜艇母舰“大鲸”号(Taigei)改造的轻型航母“龙凤”号(Ryuho),这艘航母吧,一路修修补补,还把原来的柴油机换成了蒸汽涡轮机,最后在船坞里还成为了第一艘挨美国炸弹的日本航母(杜利特空袭东京那次),好不容易开始服役了,又因为速度太慢被日军各种嫌弃。不过也算因祸得福,居然让它幸存到了战争结束。
中途岛战役结束后,日本海军总参谋部经过研究,开始改变军械和军工生产的基本政策,开始把主要力量用来加强空中力量并扩大航空母舰的生产。为此,它们叫停了战前制订的造舰计划,捣鼓出一个全新的“第五版造船计划”——打造超过20艘以上的航空母舰,和美国佬决一胜负!
按照这个计划,除了要生产出20艘新航母外,一艘未完工的战列舰、几艘商船和海军辅助舰也会被改装为航母。还有几艘已经完工的老式军舰(最上、伊势级)会装上飞行甲板,每艘船计划搭载22架俯冲轰炸机。
“伊势”号航空战列舰。。。
实物长这样。
熟知太平洋战史的读者老爷们估计一看到那艘计划改造为航母的“未完工战列舰”就会露出会心一笑——不就是“信浓”号那倒霉蛋嘛?但是各位可能不太清楚的是,最初日军并不打算将“信浓”号改造成标准的舰队航空母舰,而是只打算让它充当一个浮动的“海上航空基地”。它将不拥有自己的飞行中队,仅仅是让那些其他航母上的飞机和执行“穿梭轰炸”的陆基飞机在上面降落,补充弹药和燃料或者进行维修。
日军会有这样的打算也不算离谱,因为在中途岛战役中,当一艘航母被击中后,它运载的飞机就不得不降落到其他航母上,混乱和事故也随之激增。美军的飞机之所以损失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途岛基地就在附近,那些海军的飞机可以临时降落到岛上。
关于“信浓”号的争论的结果就是,它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舰载机武力,不过和它的排水量、体积尺寸相比,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只有区区47架飞机——8架A6M“零式”战斗机、18架爱知B7A1“流星”攻击机、6架中岛C6N“彩云”侦察机和5架后备机。
这艘航母是二战时期的第一艘大型舰队航母(CVB),事实上,直到1955年美国海军的“福莱斯特”号(Forrestal)航母(CVA 59)下水前,它都是人类历史上完工的最大的一艘航母。
和“大凤”号一样,“信浓”号也装有倾斜烟囱,4英寸厚的甲板装甲,航速高达27节。还用各种防空火炮把自己武装得跟个刺猬一样:16门127mm火炮,145门25mm速射炮——折腾了这么久,怎么就忘记关上水密门呢?!
中途岛战役后,日本开始用海军辅助舰和商船改造成另外四艘轻型航母“千岁”号(Chitose)和“千代田”号和护航航母“海鹰”号(Kaiyo)和“神鹰”号(Shinyo)。再加上新的造舰计划提供的新军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了1944年底,日本海军将拥有7艘舰队航母(包括“信浓”号、“翔鹤”号和“瑞鹤”号);1945年底为12艘;1946年底15艘;1948年23艘。
可惜,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日本海军的造舰计划最后能够落实的没有几项,而且陆军马鹿们居然也造出了两艘陆军的“护航航母”?!——“秋津丸”号(Akitsu Maru)和“饶津丸”号(Nigitsu Maru)。
这张效果图可以看见船尾的起重机。
“秋津丸”号,这时已经拆掉了尾部的大型起重机
旋翼机长这样的
这两艘“航母”设计思路颇具“创意”,起初是用来充当登陆艇航母的,所以同时安装了大型货物起重机和升降机,作战时飞机只能起飞,然后降落到陆地上,但是没法回收飞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陆军在这两艘航母上使用了一种可以短距离起降的旋翼机Ka-1,挂着深水炸弹充当专用的舰载反潜机使用。后来,日本陆军打算对其进行重新改造,将飞行甲板向后延伸,保证让陆军的飞机可以正常起降。不过嘛,马鹿们的野望注定无法实现了:
1944年1月和11月,美军潜艇“狗鳕鱼”和“皇后鱼”号分别击沉了这两艘陆军的航母。
日本海军终于把“日向”号和“伊势”号两艘战列舰局部改装为航母,在船尾装上了飞行甲板和发射器,船上可搭载22架舰载机。同样被动了大手术的还有重型巡洋舰“最上号”,不过只能搭载11架飞机。
原本按照计划,包括“日向”号、“伊势”号和“最上”号在内,日本海军打算将10艘战列舰和13艘重型巡洋舰都改造成航母,不过不是战列航母这种四不像,而是真正的平顶船。届时,战列舰改造的航母可以搭载55架飞机,巡洋舰改造的可以搭载30架。
然后日本人一看改造需要的时间,就默默地把改造计划书扔进了垃 圾桶。因为按照计划,一艘战列舰需要18个月时间来改造,巡洋舰也需要9个月,有这功夫,不如多搜罗点“神风”人肉导弹吧。。。
航母有了,充当火鸡的飞行员却不够用了
日本海军航空兵在战前的挑选之严格,训练之苛刻,用万里挑一来形容都不过分。此举固然是训练出来了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战斗机飞行员,代价却是毫无必要地淘汰了过多的正常候补人员。再加上日本的飞行训练体系类似手工作坊,不成规模,也过于追求精品,等到那些老飞行员在战争头两年消耗殆尽,后继就没人了。
日军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采取的方法并不是扩大培训学校规模和数量,也没有让那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王牌飞行员回来教课,而是降低了挑选条件,合并课程并减少学员的飞行时间。即便是这样放水,培训出来的飞行员数量也没有增加多少:战前每年训练出2000名合格飞行员,1942年训练出了2300名,1943年训练出2700名。
数量不见长,质量倒是一路猛跌。1944-1945年,日本海军毕业飞行员的飞行时数平均为100-120小时,大多数人只掌握了基本的陆地起飞和降落,什么舰上着陆,空中射击,空战配合都一窍不通,许多菜鸟的第一次着舰变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
许多飞机在降落的最后阶段因为对距离判断失误,会直接坠入航空母舰后方的海水里,还经常有飞机没能钩住阻拦索,斜着冲向舰岛或是翻落海中。除了这些事故,日本的新手飞行员和机械师还会擦碰到舰岛上,被浪尖打下来,或者干脆就滑出甲板掉进大海。
在当时担任第3舰队指挥官的小泽治三郎的眼里,这纯粹就是“自我毁灭的空战”。为此,他不得不叫停了新手的舰上训练,还让他们多练习一下地面起降,以执行“穿梭轰炸”的策略。即便是降低了难度,日本飞行员照样摔的不亦乐乎——因为过高的损失率,导致最后马里亚纳空战时,日本能够出击的陆基飞机不到计划的1/3。
而他们的对手呢——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学生平均飞行时间400小时,在来到战场前,他们还在空战学校里被那些一线下来的战斗老鸟狠狠地操练了一番。
除了飞行员数量严重不足,日本海军的飞机产量连弥补战斗和训练中的损失都不够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在1944年孤注一掷,集结了一支可观的“机动舰队”,试图来一次“海上决战”,夺回主动权,击退美军。
8分钟击落6架!亚历克斯·弗拉丘的这个动作成为了马里亚纳猎火鸡的标志性影像。
“阿号”作战计划中,日本人集结了9艘航空母舰,舰载机450架,这比袭击珍珠港时还多出50架。这场战役日本人再次押上了自己的所有赌注,就像在珍珠港和中途岛一样,它们打算依靠运气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要么猛赢,要么输光。
可充当对手的美国第58特混舰队却拥有15艘航母和950架舰载机,实力远远超过了日本人。更不用说美国人的F6F“地狱猫”式战斗机的性能远超日本的同类战机,而且美军飞行员的作战经验和技能也不是日本飞行员可以比拟的。
1944年6月19日清晨爆发的那场激烈的空战中,美军飞行员轻而易举地击落了超过400架的日本飞机(包括角田的陆基飞机),这次空战也以“马里亚纳打火鸡”这个绰号被记入了史册(其实交战地点是在菲律宾海海域)。
未来的美国总统老布什也参加了这次空战,不过布什少尉运气太差,驾驶的TBM“复仇者”轰炸机因为发动机故障弹射后不久就掉进了海里,随即被一艘驱逐舰救起。
日本海军最丢人现眼的,莫过于它们的两艘大型航母“大凤”和“翔鹤”号竟然都被美军潜艇击沉了,“大凤”号航母不仅飞行甲板有装甲,还拥有水密舱。仅仅中了一枚鱼雷本来不算什么大事,但上天已经决定了母舰的命运,一名没有经验的损伤控制官员打开了全船的通风管,想驱散受损的航空燃油箱里面的易爆气体——结果可燃气体在舰内弥散开来,最后一连串巨大的爆炸撕裂了这艘最新型的航母——这也是它的第一次战斗巡航。
“翔鹤”号在下午两点左右沉没,它是被美军潜艇“棘鳍号”的三枚鱼雷击沉的,损失惨重的小泽只好率领舰队撤退。当天晚上,米彻尔将军的侦察机在400公里外的海面上发现了这支日本舰队。6月20日,二百架美国轰炸机再次出动,又炸沉了一艘日本航母(“飞鹰”号),炸伤四艘(“瑞鹤”号,“千代田”号、“隼鹰”号和“龙凤”号)。
日本人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因为光线不足和鱼雷有限,两艘油轮充当了替死鬼。否则,日本人的9艘航母估计剩不下什么了。
这次空战,是二战期间第五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航母之间的战斗,美军第58特遣舰队的潜艇和飞机击沉了3艘日日本航母和2艘油轮。还摧毁了400多架日军的舰载机和大约100架陆基战机,同时还消灭了不少水上飞机。可惜的是,斯普鲁恩斯将军过于谨慎,让美国舰队失去了摧毁更多日军战舰的机会。
尽管后世对此次战役中斯普鲁恩斯将军的决定争议颇大,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的航母部队被彻底打垮了,日军再也没能动用航母对美军舰队发起主要攻击。
返回基地后,小泽治三郎按照惯例提出了辞呈,为这次空前的失败主动担负起了责任。但是丰田副武大将拒绝了他的辞职请求,因为他的指挥没有任何失误。
塞班岛战役期间,一架起火并被击落的日军飞机坠落在“基特昆湾”号航母附近。
也正是从这次航母大战和塞班岛陷落后,日本的军队高层,特别是海军内部对战争的胜利彻底失去了信心。就连那些在中途岛战役后,仍旧期待局势会有所转变的军官们现在都终于知道,日本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了。
日军航母部队和日本海军的最后一次出击是在莱特湾,瑞鹤”号和另外的3艘小型航空母舰——这也是日军最后的航空母舰部队——在5艘美军舰队航母和5艘轻型航母的连续攻击中被炸得粉碎。从此日军的航母部队再也没有承担过战斗任务,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最后剩下的10艘航母除了一艘得以幸免,另外9艘都被击毁或者击沉。
美国在战后客观地评价了日本的飞行员训练体系:
日军低估了这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价值,同时也低估了补充训练的难度。结果,他们牺牲了战机的安全系数来执行自杀式任务,他们从不考虑对任何进攻行动中被击落飞行员的救助,也从不考虑执行战斗任务时轮换飞行员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意识到盟军的航空兵的实力在飞速扩张时,他们却只专注于派出大量(低水平)的飞行员而不是少数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去赢得胜利,依靠自杀性的进攻是毫无希望的。
如果和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展现出来的航母、飞机生产和飞行员训练相比,日军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只能被称为二流。
遭到轰炸后倾覆在吴港的云龙级航母“天城号”。日本的这种护航航母在战争中纯属打酱油。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来源:不负人生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