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6日凌晨,深交所、上交所的监管函如雪片般飞向四家上市公司——稳健医疗(300888.SZ)、百亚股份(003006.SZ)、浪莎股份(600137.SH)及港股兑吧集团(01753.HK)。这场由央视“3·15”晚会曝光引发的监管风暴,揭示了消
2025年3月16日凌晨,深交所、上交所的监管函如雪片般飞向四家上市公司——稳健医疗(300888.SZ)、百亚股份(003006.SZ)、浪莎股份(600137.SH)及港股兑吧集团(01753.HK)。这场由央视“3·15”晚会曝光引发的监管风暴,揭示了消费品产业链质量管控的系统性漏洞。
交易所闪电出击:穿透式问询直指要害
深交所对稳健医疗和百亚股份同步下发关注函,核心聚焦两大疑点:其一,是否与涉事企业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存在隐秘交易链,后者被曝违规回收卫生巾、纸尿裤残次品翻新销售;其二,生产端残次品处置流程是否存在监管真空。数据显示,百亚股份旗下品牌“自由点”卫生巾2024年营收突破30亿元,占公司总营收93%,但其代工模式中85%产品依赖外部生产,埋下品控隐患。
上交所则对浪莎股份紧急发函,要求说明代工厂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违规行为。该企业被曝光伪造灭菌标签、用涤纶冒充棉质材料生产“浪莎”一次性内裤,而浪莎股份2024年代工占比超85%,但公开供应商名单中未见健芝初。这一矛盾暴露出上市公司对代工体系的实质控制力薄弱。
产业链黑幕:从残次品回收到数据造假
调查显示,涉事企业形成“残次品回收—翻新加工—渠道分销”的灰色产业链。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自称“所有上市公司都与其挂钩”,将品牌残次品加工成散浆,以每吨4000元价格回流至代工厂,成本较正规原料降低60%。更触目惊心的是,健芝初为节省成本,直接跳过环氧乙烷灭菌程序,却伪造检测报告蒙混过关,其生产的未灭菌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流入市场。
监管重拳与市场震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连夜部署全国专项整治,查封涉事企业21家,封存问题产品逾120吨。受事件冲击,港股兑吧集团因旗下公司涉及“手机抽奖敛财”暴跌12%,市值蒸发18亿港元;A股涉事企业虽处停牌状态,但供应链危机已显现——浪莎股份297家加盟店紧急下架涉事产品,预估损失超3000万元。
历史镜鉴与行业警示
回溯近五年3·15曝光案例,涉事企业平均股价跌幅达42%,其中2024年青海春天因虚假宣传三个月市值蒸发70%。本次事件再度印证:消费品企业过度依赖代工模式、忽视供应链穿透式管理,终将反噬品牌价值。正如深交所在问询函中强调:“上市公司不能将社会责任外包给代工厂”。
这场由残次品引发的监管海啸,不仅考验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更倒逼整个产业链重构质量管控体系。当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探照灯穿透资本市场的迷雾,上市公司唯有将品控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方能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审视中行稳致远。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