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明是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曾在陕北的黄土沟大队插队落户五年有余。那段岁月,他不仅亲身经历了知青生活的艰辛,更在那片黄土地上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刘明每每提起那段往事,眼中都会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青葱岁月。
刘明是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曾在陕北的黄土沟大队插队落户五年有余。那段岁月,他不仅亲身经历了知青生活的艰辛,更在那片黄土地上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刘明每每提起那段往事,眼中都会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青葱岁月。
我原本打算亲自采访刘明,可他最近在外地出差,无法见面。于是,我找到了与刘明相熟的老友张华,请他讲述了刘明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1968年深秋,天高云淡,北风呼啸。刘明和其他十几名北京知青踏上了开往陕北的列车。列车缓缓驶离北京站,车窗外熟悉的景色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和偶尔闪现的村落。刘明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对即将开始的农村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些许担忧。
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黄土沟大队。一下火车,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扑面而来的黄沙。刘明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这陌生又独特的气息铭刻在记忆中。
初到黄土高原,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黄土山丘和星星点点的窑洞。远处,几棵孤零零的老槐树在风中摇曳,给这苍凉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生机。刘明他们被分到了一队,暂时安顿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
这个窑洞显然已经有些年头了,墙壁上布满了细密的裂纹,像是大地的皱纹。窑顶的黄土有些地方已经脱落,露出了下面的荆条和木头骨架。窑洞里只有几张简陋的土炕,炕面是用泥巴抹平的,上面铺着粗糙的草席。连床单被褥都是村里人东拼西凑借来的,有的已经洗得发白,还打着补丁。
窑洞里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知青们的脸庞显得格外年轻稚嫩,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刘明躺在并不柔软的炕上,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感受着身下传来的阵阵凉意,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离家的孤独和对未来的忧虑。
第二天一早,刚到农村的知青们就开始了他们的第一顿农家饭。这顿饭是村里老支书家的媳妇张婶给他们做的。张婶是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很多的农村妇女,脸上的皱纹里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她起早贪黑,在灶台前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做出了一桌在当时农村已经算是很丰盛的饭菜。
张婶蒸了一锅黄灿灿的玉米面馍,这玉米面馍金黄蓬松,散发着浓郁的玉米香。她还煮了一大锅冒着热气的土豆炖白菜,土豆软糯,白菜鲜嫩,汤汁浓郁。此外,还有一盘用野菜做的凉拌菜,清脆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然而,习惯了城里生活的知青们却吃得很勉强。玉米面馍对他们来说太粗糙了,嚼在嘴里干涩难咽。土豆炖白菜虽然香气四溢,但缺少了城里常见的调味品,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些知青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有人甚至偷偷抹眼泪,思念起了家乡的美食。
张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的眼神中既有心疼,又带着一丝无奈。她知道这些城里来的娃娃需要时间适应,但又担心他们吃不饱、吃不惯会影响身体。张婶悄悄对刘明说:"娃娃们,慢慢就习惯了。"
刘明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注意到张婶说这话时的神情:既有心疼,又带着一丝无奈。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从那天起,刘明开始有意识地多吃一些,慢慢适应这里的饮食。
很快,知青们就开始了繁重的农活。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每一个季节都有忙不完的活儿。春天,他们跟着村民们在刚解冻的田地里播种。刘明第一次握着沉甸甸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撒在湿润的泥土里,心中充满了对新生命的期待。
夏天的田间地头,知青们顶着炙热的骄阳,弯腰驼背地除草。刘明的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后背被太阳晒得通红,但他却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每当看到禾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他都会有一种成就感。
秋天是最忙碌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仿佛大地的金色海洋。刘明和其他知青们挥舞着镰刀,一茬一茬地收割着沉甸甸的麦子。尽管双手被麦芒划得生疼,后背因长时间弯腰而酸痛不已,但看着堆积如山的麦子,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喜悦。
冬天,北风呼啸,大地一片萧条。知青们和村民一起修整农具,准备来年的春耕。在漫长的冬夜里,刘明常常和其他知青围坐在炉火旁,回忆城市的生活,畅想未来的日子。
刘明虽然个子不高,但干起活来特别卖力。他那双原本白皙的手很快就变得粗糙坚硬,指甲里总是藏着洗不掉的泥土。队长老赵看他认真肯干,就手把手教他各种农活的技巧。慢慢地,刘明学会了犁地、播种、除草、收割,还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农具。
在这期间,刘明认识了队长的小女儿赵小云。小云比刘明小两岁,是村里少有的初中毕业生。她不仅能干农活,还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小云长得清秀,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时眼角会微微上扬,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她性格开朗,经常笑盈盈地帮助知青们适应农村生活。
小云教大家辨认庄稼,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她告诉知青们哪些野菜可以吃,哪些植物有毒要避开。有时,她还会偷偷给知青们送些自家腌的咸菜。那咸菜是用萝卜、白菜和青椒腌制的,酸辣可口,每次都能勾起知青们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刘明和小云渐渐熟悉起来。有一次,刘明不小心被镰刀划伤了手,鲜血顺着手掌流下来。小云立即跑过来,轻轻抓住刘明的手,仔细查看伤口。她从随身携带的医药包里拿出药水和纱布,小心翼翼地给刘明包扎。
在包扎的过程中,两人的手不经意间触碰,都感到一阵心跳加速。刘明看着小云认真的侧脸,突然觉得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美。小云也感受到了刘明炽热的目光,脸颊不由得泛起了红晕。就这样,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萌芽了。
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公开表达。那个年代,城里知青和农村姑娘谈恋爱是件不被看好的事。刘明和小云都很克制,只是偶尔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或是一起去村口的小溪边担水时多聊几句。
那条小溪是村里的主要水源,溪水清澈见底,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刘明和小云常常一起去溪边担水。他们肩上扛着长长的扁担,两端挂着木桶。溪边的杨柳依依,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人常常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多聊几句。
有时,他们会聊起各自的家庭。刘明讲述城市里的生活,描绘繁华的街道和热闹的商店。小云则绘声绘色地讲述农村的各种趣事,比如谁家的母鸡下了双黄蛋,谁家的老牛犁地时突然发脾气不干了。这些看似平凡的对话,却成了他们珍贵的回忆。
1972年的春天,村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准备招收一名学徒。这位女医生叫李芳,是从县城医院来的,不仅医术高明,还带来了许多新式的医疗器械。她的到来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都争相去看病,只为一睹这位女医生的风采。
队长看中了刘明,想让他去学医。在队长看来,刘明不仅有文化基础,而且为人踏实肯干,是个很好的人选。这对刘明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他心里却很纠结。如果去学医,就要离开村子,离开小云。但如果不去,他又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刘明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坐了一整天,思考着这个决定。那棵老槐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粗壮的树干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刘明靠在树干上,看着远处起伏的黄土高坡,脑海中不断闪现着这几年的点点滴滴。
小云知道这件事后,主动找到刘明。那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黄土地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小云站在刘明面前,认真地说:"你有文化,学得快,以后肯定能当个好医生。"刘明听出了小云话里的不舍,但他也明白小云是为他着想。
小云接着说:"咱们村里生病的人那么多,你要是学成了医术,不知道能帮多少人。"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但脸上却挂着鼓励的微笑。刘明看着小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小云是在为他们的未来着想。
最终,在小云的支持下,刘明决定去学医。临走那天,整个村子都来送行。刘明站在村口,看着熟悉的窑洞、黄土地和那条小溪,心中百感交集。小云没有来送他,刘明有些失落,但他理解小云的心情。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医术,将来回来娶小云。
刘明跟随李医生来到了县城的医院。这是他离开北京后第一次来到城市,虽然比不上北京的繁华,但对于已经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刘明来说,依然觉得新奇。宽阔的柏油马路、成排的楼房、来来往往的汽车,都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在医院里,刘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医学知识。从基础的解剖学到复杂的内科诊断,从普通的感冒治疗到疑难杂症的分析,刘明都认真钻研。每天晚上,当其他人都休息了,他还在灯下翻看医学书籍,做着详细的笔记。
李医生看他勤奋好学,也格外照顾他。她不仅耐心地回答刘明的每一个问题,还经常带他去看一些疑难病例,让他在实践中学习。慢慢地,刘明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诊疗技能,还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天赋。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刘明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得到了李医生的高度赞赏。
然而,命运总是弄人。就在刘明全身心投入学医的时候,村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位年轻的男知青来到了黄土沟大队。这位知青名叫王磊,家境优越,谈吐不凡。他的到来给宁静的村庄带来了一丝波澜。
王磊不仅带来了城市的新鲜事物,还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他提出了改良土壤、科学种植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村里人的喜爱。队长老赵看重王磊的才能和背景,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女婿人选,就开始有意撮合他和小云。
起初,小云并不愿意。她心里还惦记着刘明,每天都盼望着能收到刘明的来信。然而,日复一日的等待让她的心渐渐变得疲惫。加上家人的劝说,小云的心开始动摇了。
王磊对小云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经常帮助小云干农活,给她讲述城市的趣事。有时,他还会送一些小礼物给小云,比如一条漂亮的头巾,或者一瓶香喷喷的护手霜。这些在农村十分罕见的小玩意儿,让小云感受到了被珍视的幸福。
与此同时,刘明因为全身心投入学医,很少给小云写信。偶尔的几封信里,也多是描述他学医的经历和对医学的热爱,很少提及他们之间的感情。这让小云觉得,也许刘明已经把她遗忘了。
半年后,在全村人的见证下,小云和王磊订了婚。订婚那天,村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小云穿着一件鲜红的新衣裳,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王磊则一脸得意,不停地向四周的村民们敬酒。整个村子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唯独小云的眼底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惆怅。
当刘明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县医院实习。那天,他刚刚完成了一台复杂的手术,心情正好。然而,当他听到同乡带来的消息时,整个人如坠冰窟。他怔怔地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他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在离开前向小云表明心迹,更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经常给小云写信。但事已至此,他也无力改变什么。
那天晚上,刘明一个人来到医院后面的小山坡上。初秋的夜风带着一丝凉意,远处的村庄点点灯火如同天上的繁星。刘明望着远方,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和小云在溪边担水的日子,想起了她给自己包扎伤口时的温柔,想起了离别时她鼓励的眼神。所有的回忆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清晰,又格外遥远。
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刘明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学习上。他更加刻苦地钻研医术,仿佛要用繁重的工作来麻痹自己的内心。李医生察觉到了刘明的变化,但她识趣地没有多问,只是给了刘明更多的指导和关心。
1975年冬天,学成归来的刘明回到了黄土沟大队。熟悉的窑洞,熟悉的黄土地,空气中飘荡着熟悉的黄土味,一切都仿佛没有变化,又似乎全都不同了。刘明的心情复杂,既欣喜又忐忑。
村里人热情地欢迎刘明回来。他们为村里又多了一名医生而感到自豪。刘明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唯独不见小云。后来他才知道,小云和王磊已经结婚,搬到了邻村。
当刘明终于见到小云时,两人都有些尴尬。小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脸上的青涩褪去,多了几分成熟的韵味。刘明强忍着心中的痛楚,祝福了小云。小云则低着头,轻声说了句"谢谢",便匆匆离去。
从那以后,刘明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医疗工作中。他把从县医院学到的先进医术带到了村里,改善了村民的医疗条件。他细心耐心,医术高明,很快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每当看到小云,他都会礼貌地问候,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亲密。
1978年,随着政策的变化,很多知青开始返城。刘明也接到了回北京的通知。离别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他。老支书握着刘明的手,眼中含着泪水说:"娃啊,你是个好娃,village会记住你的。"
刘明回到北京后,在一家大医院工作。凭借着在农村和县医院积累的丰富经验,他很快就成为了医院的骨干。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医术,多次参与疑难杂症的会诊,还发表了几篇有影响力的医学论文。
工作之余,刘明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是同院的一名护士,温柔贤惠。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家庭和睦。然而,那段在黄土高原的岁月,那份懵懂的感情,始终珍藏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心底最柔软的一个角落。
来源:片片枫叶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