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守护中华民族的未来。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华文老师带领十余名学生,历经三年时间创作完成长篇绘本《你好,长江》。该绘本由200幅彩色画稿和4万字组成,这是新时代以来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首次由高
长篇绘本《你好,长江》——再现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图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守护中华民族的未来。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华文老师带领十余名学生,历经三年时间创作完成长篇绘本《你好,长江》。该绘本由200幅彩色画稿和4万字组成,这是新时代以来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首次由高校师生共同创作的长篇绘本。
《你好,长江》分为十个章节,围绕长江源头的生态保护、长江上游环境治理、长江科学考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江流域的名山大川、长江下游生态治理及成效等等,力图多维度、多视角对长江大保护进行视觉叙事。
为了创作该绘本,陈华文查阅了大量资料信息,搜集了上千张的图片作为参考,还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绘本创作中,涉及的长江及其相关区域,他基本都实地考察过。除此之外,他还在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汉江边生活了20年,对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你好,长江》的画稿遵循现实主义风格,用手工绘制的形式,艺术地再现长江大保护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一方面放眼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整体和全局,另一方面也将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再现。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的“地学长江计划”、以谢树成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服务长江保护、师生在长江之畔开展野外实践科考等人物与场景,都在画稿中得到了生动呈现。
矿业界对绘本《你好,长江》进行不定期连载,此为本系列第三章。
前章详见:
《有关长江的这些故事,外行人一脸懵,地质人笑出声!》
《地质绘本丨守护生命之源的安全,无数地质人在行动!》
第三章:水韵长歌
文图创作:陈华文 许俊扬 张世春 刘星月 刘淼聪 王佳敏
在湖北宜昌,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屹立于此。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庇佑着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1500万人民。每至洪水肆虐之际,它便凭借强大的调蓄能力,降低洪水对生态的破坏。三峡工程是一座绿色能源的宝库,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电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它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让万吨巨轮得以畅行无阻,成为连接长江上下游地区的黄金水道。
葛洲坝水电站作为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亦是世界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从1971年破土兴建,历经十七载风雨兼程,到1988年全部竣工,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葛洲坝水电站为水生生物营造安稳的生存环境,是水生生物繁衍的港湾。
葛洲坝水电站在泥沙淤积问题的攻克上,积累的经验为后续工程预防泥沙隐患筑牢根基;通航水流条件的研究,让船只在水利设施间畅行无阻;而大单宽流量泄水闸的消能防冲研究,为同类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金沙江奔腾不息的干流之上,云南巧家县与四川宁南县的交界处,白鹤滩水电站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水电新星。2010年,启动筹建。2022年,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入发电。2023年,它首次全开并网运行,其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蓄水位825米,控制流域面积43万多平方公里,每年约能发出624亿千瓦时的电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白鹤滩水电站缔造了多个举世无双的世界第一。其发电机组单机容量达100万千瓦,勇夺世界榜首;无压泄洪洞群与圆筒式尾水调压室规模同样独占鳌头。令人惊叹的是,白鹤滩水电站在世界上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这一创举为大坝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提供了基础。
白鹤滩水电站在大坝内部,300万米长的冷却水管如细密脉络,1万多个传感器广泛分布。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与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面对温度、流量异常,即刻发出精准报警,确保大坝温度恒定。一系列技术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水电技术的重大突破,更让白鹤滩水电站在全球水电领域独树一帜。
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多达990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36%。沅江,作为长江众多支流中的重要一脉,往昔有一种独特的运输方式——人们将木材扎成木排,顺流而下,那浩浩荡荡的木排队伍,曾是江上一道独特风景。如今,沅江放排行业已悄然退场,成为文化的记忆。
过去的几十年间,经济发展让长江生态不堪重负。如:河道之中乱石肆意堆积,水体污染逐渐加重,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加大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河道恢复了通畅。
往昔,一艘艘采砂船无情地撕裂着长江江底的宁静,采砂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之所,河岸与湿地也在采砂过程中伤痕累累。近年来,对长江流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长江水体逐渐清澈,河流水沙重回平衡。
曾几何时,长江沿岸化工企业众多,出现“化工围江”的困局。庆幸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行动的深入推进,沿江1公里化工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专项治理全面展开。以湖北宜昌为例,对沿江化工企业“关停、改造、搬迁、转型”,成功实现清零。如今,曾经被污染的土地逐渐恢复焕发光彩。
当下,长江沿岸的化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前沿的污染治理技术,坚定不移地朝着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众多企业严格把控生产环节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集中治理水平。
在长江大保护中,社会各界纷纷挺身而出,汇聚起磅礴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长江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17年起,该校正式启动“地学长江计划”,对长江地质与环境问题展开科研攻关。
“地学长江计划”整合了地学及相关学科力量,围绕长江流域的深部和浅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开展联合攻关,探讨流域的资源、环境、生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在人类活动下的发展趋势。野外考察时,专家学者们穿梭于长江流域的崇山峻岭、江畔河滩,探寻保护长江的地学奥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研团队,聚焦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梳理长江流域的生态现状、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格局,从地质演变到绿色发展,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布局,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探索。
在长江大保护进程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组建的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实验室,入选2024年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流域环境变迁与文化形成、演化、保护与活化,瞄准长江水系形成、水—碳—文化关联、长江文明进程与长江文化品牌传播等,打造地球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创新平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秭归的长江之畔,建设专门的野外实习基地。师生们面对地层中的褶皱与断裂痕迹,如同经验丰富的侦探,解读着长江在漫长岁月里经历的板块碰撞、地壳升降运动。通过这些研究,师生们可以追溯长江形成初期的古河道形态与水系格局。
每年暑期,位于湖北秭归的长江之畔,成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求知探索的广阔课堂。学生们目睹长江的壮丽与脆弱,深刻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学生们心中,对长江生态保护的使命感悄然点燃。
野外实习中,学生们还深入研究长江水体的化学组成,探索水体自净能力之道。他们在长江流域跋涉,调查动植物的分布状况,从每一片树叶、每一声鸟鸣中,探究生态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专家学者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为长江生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而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恰似奔腾不息的江河,怀揣着无限的活力与创新精神踊跃投身其中,汇聚成长江大保护的青春力量。
如今,长江大保护的号角已然吹响,全民踊跃响应。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正迎来一场华丽的蜕变。随着保护行动的持续深入,长江必将以更加雄浑的姿态,源源不断地滋养大地。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