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肝脏损伤具有隐匿性,预防重于治疗。春季养肝正是好时候,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呵护好自己的肝脏健康?今天摘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的科学防病方案《读懂身体的疾病信号》中的内容,带你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学会辨别疾病的信号。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肝脏损伤具有隐匿性,预防重于治疗。春季养肝正是好时候,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呵护好自己的肝脏健康?
今天摘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的科学防病方案《读懂身体的疾病信号》中的内容,带你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学会辨别疾病的信号。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同时也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体内的物质,包括摄入的食物及药物等,在肝脏内进行重要的化学变化:有的物质经受化学结构的改造;有的物质在肝脏内被加工;有的物质经转变而利于排泄;有的物质(如蛋白质、胆固醇等)在肝脏内合成。因此,肝脏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
肝脏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等,具有生物转化作用,通过新陈代谢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作“解毒功能”。
饮酒后,大约80%的酒精(即乙醇)在肝脏分解,肝脏先将乙醇氧化成乙醛,再将乙醛氧化成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此代谢过程被认为是解毒过程,然而,无论是乙醇还是乙醛,都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饮酒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并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每个人都难免因生病服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不少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多数药物经肝脏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药理作用减弱,因此肝脏被称为药物的主要清除器官。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服用某些药物后容易加重肝损伤,因此千万不能盲目用药。
02这些指标与肝病有关血清胆红素异常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成人)
血清结合胆红素正常参考值:0~6.8μmol/L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10.2μmol/L
单纯的胆红素升高大多是饥饿所致,如胆红素升高伴随转氨酶升高则提示肝细胞损伤。临床根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转氨酶异常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
男性(20~79岁)45~125U/L;
20~49岁女性35~100U/L,50~79岁女性50~135U/L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正常参考值
男性10~60U/L,女性7~45U/L
ALT、AST升高主要提示肝细胞病毒性、酒精性、药物中毒性损伤坏死。也可见于骨骼肌疾病、肺梗死、心肌梗死、肾梗死等其他疾病。
ALP升高提示梗阻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以及某些骨骼疾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等。
γ-GT升高提示胆道梗阻性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胰腺炎等。
正常值
成年人血清总蛋白65~85g/L,白蛋白(A)40~55g/L,球蛋白(G)20~40g/L,A/G为(1.2~2.4)∶1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严重脱水、休克、饮水量不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以及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慢性肝脏疾病、M蛋白血症(血液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等。
见于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等。
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等。
03常见肝病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常见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病,呈世界范围流行,传播途径复杂且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约9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的。肝脏是“沉默器官”,它没有痛感神经,只要还有30%的肝组织正常工作,人体通常就不会有异常症状。因此,早预防、早发现特别重要。
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已达30%,脂肪肝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患者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早期可能并没有什么症状,因此容易被患者轻视。但是当肝脏疾病出现症状时,往往损伤已经很严重了。约25%的单纯性脂肪肝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中有约10%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情再进一步就可能发展成肝癌。单纯性脂肪肝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它还常常伴随其他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若不加干预,还易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
来源:青岛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