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让无数常点外卖的人惊出一身冷汗。3 月 17 日一早,# 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 11 点前别点外卖 #这一话题直接冲上热搜榜一,瞬间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摘要:最近,一则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让无数常点外卖的人惊出一身冷汗。3 月 17 日一早,# 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 11 点前别点外卖 #这一话题直接冲上热搜榜一,瞬间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此前有媒体曝光了多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后厨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此次爆料的卧底记者在直播连线中透露,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热后再上桌等现象,在外卖行业中早已屡见不鲜。他在卧底黄焖鸡后厨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令人作呕的一幕: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保存的情况下,第二天竟然会正常售卖给堂食或者外卖的消费者。也正因如此,暗访记者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11 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因为 “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会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这可真不是危言耸听!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 3 月 12 日,有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顾客剩菜再加工、发黑牛肉冒充新鲜牛肉,记者暗访杨铭宇黄焖鸡后厨发现 ——》的稿件,将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后厨那些不为人知的 “秘密” 公之于众。报道中指出,多家加盟店存在使用存放多天的发酸食材的情况。顾客食用后的剩菜,被店员回收清洗,从中挑出香菇等食材进行二次加工再售卖。店员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表示:“香菇没事,香菇可以反复用。” 而做错的餐品也不会丢弃,店员会挑拣出错配食材,重新分装后端给下一位顾客,还特意叮嘱记者要把酥肉挑干净,生怕顾客发现餐品有问题。更让人愤怒的是,在制作牛腩煲时,店员竟然将隔夜发黑的牛肉加色素后用来冒充新鲜牛肉。当记者对已经发酸的香菇、土豆等食材提出质疑时,店员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 “下次尽量多泡泡”“洗两遍就行了”。据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 官网信息显示,自品牌创立十余年来,其加盟店已遍布全国 23 个省,5 个自治区和 4 个直辖市,门店总数突破 6000 家。如此庞大的规模,本应是品牌实力的象征,可如今却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陷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事件曝光后,“杨铭宇” 迅速发出致歉信,宣布涉事加盟门店(郑州二七万达店、郑州康复前街店、商丘万鼎广场店)即刻停业,并且永久关店。同时,还表示将在全国门店进行深度排查,组织专项检查组彻查所有门店食材储存加工流程、环境卫生;开展全员强化培训与考核,让所有员工重新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并考核,未通过者禁止上岗;建立监督机制透明化,内部监督小组每月突击检查门店,档案公开可查。但这一系列的措施,真的能让消费者彻底放心吗?要知道,这已不是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第一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了。据大河报报道,2024 年 9 月,郑州一公司集体订餐一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半数员工出现身体不适,经医院诊断确认为食物中毒;2024 年 7 月,四川一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疑因吃出老鼠被市场监管部门调查。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加盟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扩张速度,往往将管理责任 “甩锅” 给加盟商,导致监管形同虚设。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全国门店超 2500 家,如此庞大的加盟网络,仅靠总部 “定期巡查” 显然力不从心。加盟模式的 “重收费、轻管理” 已经成为行业通病,当品牌方将加盟费视为核心收入,食品安全便会沦为资本扩张的牺牲品。《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虽规定品牌方需承担管理责任,但处罚力度不足,违法成本较低。当违规收益远高于风险时,企业自然缺乏整改动力。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关乎着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来说,点外卖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尽量选择口碑好、评价高、有实体店且卫生条件有保障的商家。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自己做饭吃,这样既能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卫生,又能吃得健康、放心。希望通过这次事件,餐饮行业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自律,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不良商家不敢再肆意妄为。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来源:多瑙河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