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宣布对美国进口的HVO生物柴油启动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9 04:18 3

摘要:日本与法国两国政府欢迎日本能源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与岩谷公司共同参与法国Caremag SAS规划的重稀土项目,并签署长期供应协议。法国政府将为该项目提供1.06亿欧元支持,日本产业经济省将出资1亿欧元。据日本产业经济省披露,该项目将生产镝、铽,

科技战略

日本与法国合作开发重稀土矿项目

据日本产业经济省3月17日消息,日本与法国两国政府欢迎日本能源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与岩谷公司共同参与法国Caremag SAS规划的重稀土项目,并签署长期供应协议。法国政府将为该项目提供1.06亿欧元支持,日本产业经济省将出资1亿欧元。据日本产业经济省披露,该项目将生产镝、铽,可满足日本未来20%的需求。

英国宣布对美国进口的HVO生物柴油启动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

据英国贸易救济局3月17日消息,英国贸易救济局宣布对美进口的HVO生物柴油启动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英国贸易救济局表示,本次调查将确定美进口的 HVO 是否以不公平的低价出售或获得额外补贴,进而损害英国工业。

信息

中国百度公司发布文心大模型4.5及文心大模型X1

据品玩网3月18日消息,中国百度公司发布文心大模型4.5及文心大模型X1。文心大模型4.5是百度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其多模态理解、文本和逻辑推理能力显著提升。文心大模型X1为深度思考模型,具备“长思维链”,擅长中文知识问答、文学创作、逻辑推理等,而且增加了多模态能力和多工具调用。技术上,文心大模型X1运用了递进式强化学习、基于思维链和行动链的端到端训练、多元统一的奖励系统等关键技术,并通过飞桨与文心的联合优化,实现从压缩、推理、服务部署的全链路极致调优,大幅降低推理成本。

生物

欧盟国家支持放宽基因编辑作物的规定

据court house news网3月14日消息,欧盟国家同意推进放宽对部分基因编辑作物现行限制的计划。欧洲理事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提案旨在促进农业食品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同时促进粮食安全并减少外部依赖。”理事会现在必须与欧洲议会就最终文本进行协商,其中标签和专利预计将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美国科研团队将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进行细胞治疗

据sciencedaily网3月13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将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无需先生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该方法在小鼠细胞中效率高,能从单个皮肤细胞产生超10个神经元,有望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或ALS等疾病。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Cell Systems期刊。

美国NIST发布参考物质以推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据NIST官网3月17日消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人类粪便参考物质,旨在帮助科学家准确测量肠道微生物组,推动针对严重疾病的医学研究。该参考物质由8个冷冻小瓶组成,可用于识别关键微生物和生物分子,将助力开发新型药物、活细菌疗法,促进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标准化,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德国科研团队开发新工具快速搜索噬菌体以对抗危险细菌

据phys网3月14日消息,德国图宾根大学开发出新工具PhARIS,可在数小时内识别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变体的特定噬菌体。该工具通过鉴定噬菌体遗传物质中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蛋白,预测其感染特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变体的能力,大幅缩短寻找有效噬菌体的时间,为噬菌体疗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助于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细胞》期刊。

美国防部开发增强现实工具,以评估作战人员脑震荡恢复状态

据ARMY官网3月17日消息,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增强现实工具Troop READY,用于评估作战人员脑震荡(mTBI)情况。该工具利用增强现实耳机Microsoft HoloLens 2和模拟武器生成逼真场景,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患者的认知、运动和任务执行情况。该技术比现有方法更客观、便携且具有3D模拟保真度,可应用于竞技运动等存在mTBI风险的领域。

能源

德国黑森州启动激光聚变电厂计划,比布利斯旧址将成能源转型核心

据可控核聚变3月16日消息,德国黑森州政府与商业聚变公司Focused Energy、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肖特集团(Schott Group)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核聚变圆桌会议”上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比布利斯(Biblis)核电站旧址建设一座激光聚变示范电厂。各方计划于2035年将投入示范电厂运行,助力德国在2040年前建成首座商用聚变电厂。

美国电驱动工厂首次生产绿色钢铁并副产氧气

据创投日报3月18日消息,美国波士顿金属公司(Boston Metal)在其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试验工厂中,利用熔融氧化物电解(MOE)技术成功生产出首吨绿色钢铁。该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通过电解铁矿石直接生成钢铁,并副产氧气而非二氧化碳,彻底消除了传统钢铁生产中的碳排放。目前,波士顿金属公司计划于2026年建设示范工厂,以验证其商业化潜力并推广技术许可。

美国Quaise Energy公司计划利用超临界水技术推动地热能发展

据创投日报3月18日消息,美国Quaise Energy公司计划通过钻探至地壳深处(约20公里)获取500°C的超临界水,以提升地热发电效率。超临界水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热传递性能,可显著提高发电效率。这一创新有望使地热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推动地热能领域的复兴。

海洋

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针对全球七大航运要道展开审查

据国际船舶网3月18日消息,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针对全球七大航运关键咽喉要道,启动一项全面调查。此次调查的编号为FMC-2025-0005,将重点调查包括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北海航道、新加坡海峡、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内的主要水道的通行限制问题。FMC希望收集行业意见,包括这些限制的原因和影响、外国政府法规的影响,以及短期和长期缓解措施的潜在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签署泛北极海底电缆系统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该系统的开发

据海事新闻科技网3月17日消息,芬兰Cinia Oy、丹麦NORDUnet A/S、丹麦Tusass A/S、荷兰海底电缆联盟、瑞典GlobalConnect AB和挪威Tampnet A/S共同签署了一份欧洲谅解备忘录(MoU),该备忘录确认了合作伙伴在建立和执行长期战略方面的共同利益,旨在共同推动泛北极海底电缆系统(PACS)的开发。该电缆计划沿格陵兰岛东部的直接路线铺设,靠近北极地区,旨在以最短路径连接欧洲、北美和日本,计划2030年代初全面投入运营。

澳大利亚演示首个激光系统原型

据国防邮报网3月17日消息,英国公司奎奈蒂克(QinetiQ)与澳大利亚国防科学技术集团(DSTG)合作,演示了澳大利亚首个可扩展的高功率激光光学链原型系统。该项目始于2023年,利用QinetiQ在英国“龙火”(DragonFire)激光武器项目中的经验,将该公司的相干光束合成技术(CBC)与DSTG的高功率放大器相结合,未来可为澳大利亚军队提供低成本的无人机防御方案。该项目的系统集成工作正在阿德莱德进行,将于2025年上半年交付全尺寸原型机。

日本公司大型氨动力氨运输船设计获原则性批准

据The Maritime Executive网站3月14日消息,日本三菱重工集团(MHI)旗下三菱造船及其合作伙伴名村造船(Namaura)、商船三井(MOL)联合研发的大型氨动力氨运输船设计已获得日本船级社(NK)的原则性批准(AiP)。该设计采用以氨为主要燃料的发动机,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集成商船三井与大岛造船(Oshima)联合开发的“Wind Challenger”硬帆系统。该船尺寸将超过现有的超大型气体运输船(VLGC)和超大型液氨运输船(VLAC),以提高海运效率,并满足日本主要电厂的港口准入要求,与现有VLGC码头和装卸设施保持高度兼容。预计首批氨运输船将在未来五年内建造。

韩国造船业欲大幅降低进口中国厚钢板

据国际船舶网3月14日消息,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钢铁和造船研讨会上,与会各方就降低进口中国厚钢板达成一致。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称,“大量使用低价中国钢材的韩国产船舶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可能采取征收高额关税或限制进口等手段”。据统计,在厚钢板使用量方面,中国厚钢板在韩国大型船企中的占比约20%,在中小型船企中占比则高达50%~70%。目前,美国在减少中国钢材进口的同时,也在加强对通过第三国迂回出口钢材的监控。对此有分析认为,美国可能针对以中国钢材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实施进口限制。

印度智库发布《将北极作为印度地缘政治的战略支柱》报告

据伟文智库3月18日消息,印度观察家基金会(ORF)发布《将北极作为印度地缘政治的战略支柱》的报告。报告表示,印度的北极政策缺乏地缘政治战略,限制了印度驾驭不断变化的权力格局的能力。尽管印度重视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但其必须在环境问题和战略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如果没有一种将科学、环境和地缘政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印度就有可能在不断变化的北极格局中被边缘化。

航空

美空军F-15EX战机Lot 2型号完成首飞,标志着现代化进程取得重要突破

据ArmyRecognition网站3月17日消息,美空军F-15EX战斗机Lot 2型号完成首飞,标志着空军现代化进程取得重要突破。F-15EX战斗机Lot 2型号作为F-15EX战机的升级版,集成先进航电、开放式架构及高载荷能力,显著强化多任务作战与未来技术适配性。该战机旨在替换老旧F-15C/D机队,协同五代机形成互补优势,巩固美军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制空权与战略威慑力。

美空军推进“体系试验飞行器”项目

据国防科技要闻3月17日消息,美空军和国防创新部门选择安杜里尔公司“梭鱼-500”自主飞行器和第五区技术公司“生锈匕首”开放武器平台进入“体系试验飞行器”(ETV)项目的下一阶段。ETV项目作为下一代空中平台的基线架构,旨在研发可规模生产的模块化、低成本的飞行器,计划具备自主性、模块化和快速交付等特征,主要用于托盘弹药等平台。其中,“梭鱼-500”可通过F-16等战机发射,也可在C-17和C-130等运输机上发射,航程超926千米,有效负载重超45千克,已于2024年9月进行了端到端飞行测试。“生锈匕首”已进行托盘化发射、挂架发射、长航时任务和高精度末段交战等演示。

航天

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第241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包括13颗具备直连手机功能的卫星

据SatNews网站3月16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241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其中包括13颗具备直连手机功能的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8094颗,包括3380颗微版“星链”v2.0卫星。目前,大约有7113颗“星链”在轨,包括583颗直连手机卫星。据统计,本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5年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微版“星链”v2.0卫星的第151次发射。

俄罗斯成功发射3颗军用卫星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3月16日消息,俄罗斯使用“安加拉”-1.2轻型火箭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3颗军用卫星,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3颗卫星分别为Kosmos-2585、Kosmos -2586,以及Kosmos-2587。目前,3颗军用卫星已建立稳定要测通信,机载系统运行正常,将俄罗斯国防部提供军事能力等服务。

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成功为日本宇宙航空先锋研究所发射1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据sapcenews网站3月16日消息, 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成功为日本宇宙航空先锋研究所(iQPS) 发射1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火箭实验室公司于2月与iQPS签署合同,将为其提供8次发射服务,其中6次在2025年完成,2次在2026年完成。iQPS计划部署由36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的遥感星座,提供高分辨率雷达图像。

新材料

中国矿业大学研发了中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

据人机与认知实验室3月17日消息,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中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该太空采矿机器人的基本形态为六足模式,有三个轮足和三个爪足。研究人员模拟昆虫的爪刺结构,为太空采矿机器人设计了特殊的爪刺足。其不仅能适应太空的微重力环境,采用“仿生六足移动结构”的机器人足末端有车轮和锚固结构两种配置,也让其可以在小行星坑洼不平的地面上行走。

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发出无重稀土元素的高性能永磁体,有望突破对中国稀土元素的依赖

据TechXplore 3月14日消息,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KIMS)的研究人员研发出无重稀土元素的高性能永磁体,有望突破对中国稀土元素的依赖。这项突破性技术的核心在于其两步晶界扩散工艺。研究人员首先在高温下将一种新的含高熔点金属的材料热渗透到磁体中,在室温下冷却。然后将低成本的轻稀土(镨,Pr)材料在高温下重新渗透到磁体中。该技术的一个关键创新是它能够抑制异常晶粒粗化,这种不良的晶粒生长会降低扩散效率和磁性能。扩散材料迅速渗透到磁体中,显著提高了矫顽力。该磁体只使用轻稀土元素,但性能等级却达到45SH至40UH,相当于含有重稀土元素的商业磁体。一旦实现商业化,韩国将首次在永磁技术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学报》(Acta Materialia)期刊。

先进制造

美陆军采用增材制造技术加速战车部件修复

据国防制造3月7日报道,美国陆军通过战损修复和制造(BDRF)项目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快速修复受损地面车辆部件,实现关键车辆部件的快速生产,显著缩短作战编队中车辆的停机时间,提高作战准备能力。该项目由美国陆军坦克与机动车辆司令部(TACOM)主导,联合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地面车辆系统中心(GVSC)、综合后勤支援中心及岩岛兵工厂联合制造技术中心共同构建增材制造技术协作网络。通过结合3D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和增材制造技术,为采购周期长或已停产的车辆部件提供临时替代方案,延长老旧装备的生命周期,大幅降低陆军整体后勤负担。此外,美国陆军正在通过积极部署移动3D打印实验室,使增材制造能够在偏远地区生产替换零件,减少对陆军供应链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备件采购、储存和运输相关的成本。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高效热交换器

据VoxelMatters 3月13日报道,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与美海军合作,设计、制造并测试了一种3D打印双相热交换器,在相同功率下,换热性能比传统设计高出30%到50%。研究人员通过3D打印工艺将易于流体运动的大通道和易于流体传热的小通道以非常规方式连接和排布,从而实现传热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制冷剂饱和温度为35至49°C时,3D打印热交换器的传热率为3kW至8kW,功率密度高达6.2 MW/m3,较传统的壳管设计性能显著提高。此外,研究团队开发了建模和仿真工具,可虚拟设置大量打印方案,测试具有不同大小、结构的热交换器的性能以及流体在热交换器内的移动方式,以充分利用3D打印技术的优势对热交换器内部空间进行优化。

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