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为了你的什么需求,你想要就行。就好像我遇到一个女生,因为喜欢一位数学好的男孩子,结果自己数学学到全班第一。为了虚荣、为了攀比、为了兴趣、为了真金白银的收入,不管为什么,你需要就好。
职场上,当出现了一些机会,但是要让自己付出更多的时候,我们该不该去争取?
这是一个知乎问题,我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都是“平衡式”思路,就是你要学会评估付出和收获,然后自己找到平衡点。
AI也是这个思路——去看收益和付出(下面是豆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问题是,我们就是因为看不清收益和付出,才会有困惑。
大部分决定,小到选择一个餐馆吃饭,大到婚姻买房,其实我们都不能事先看明白付出和回报——这本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认为这种收益付出的计算与衡量,有点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感觉,说起来靠谱,执行起来不靠谱。
我推荐:面对一个机会,要不要上,不是用结果衡量,而是用需求衡量。
那么核心标准只有一个:这个机会,是否是你想要的。
不管为了你的什么需求,你想要就行。就好像我遇到一个女生,因为喜欢一位数学好的男孩子,结果自己数学学到全班第一。为了虚荣、为了攀比、为了兴趣、为了真金白银的收入,不管为什么,你需要就好。
这个逻辑,也可以概括成:我们究竟因为“想要做”才去做一件事,还是因为“能成功”才去做一件事。
我认为,就算要计算一下投入收益,喜欢也是最高权重。
用我自己举几个例子,我会愿意付出,而且直接回报低于市场价的机会。
一是英语方面。我坚持不付费学英语,而是挣钱学英语。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问,谁过了英语六级,可以帮我翻译几篇国外的教材。但是老师是纯白使唤,不会给钱。我说我来。然后吭哧翻译了一个来月,最后是润色后提交,老师也就是请我吃顿饭。
还比如我第一份工作的外企,有时候外籍领导和客户开会,办公室人少,就问我能不能做个会议翻译。我通常会说好,然后用下班时间,提前阅读相关材料,现场也紧张的很。我用这种方式,用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基本上在外企,没有因为英语耽误晋升,这么多年离开外企,我的英语水平也没下降太多。
我现在做职业辅导,修改英文简历,或者和求职者英文模拟面试,我都不会更多收费,和汉语服务一样收费,而且我还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也有同学会惊讶的问我:为好优姐姐英语模拟面试怎么还这么便宜?我说:能给我个机会保持英语能力就好。
二是距离家近的各种项目。
我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民营的人力资源公司做销售。因为我孩子小,所以当时在公司里,如果客户距离我家很近。那么不管这个客户大小,不管这个客户要周末还是晚上回应,我都争取负责。一方面是这样忙完我回家方便,二是我用这些积极的时刻,交换老板的好感印象,以及交换其他时候请假。比如我那两年就要经常请假给孩子打疫苗这种。
相反,有些机会,和我有利益冲突,那么我就会躲开。
比如我当时在外企,有这么一个场景:我负责一个小片区的项目,另外一位年长我20岁的高级经理负责大片区。公司考虑过,让我归这位年长的高级经理,再给我加一点薪资。但是HR和领导找我谈的时候,我是明确拒绝的,因为我看这位年长的高级经理不顺眼,所以就算弃加薪,我也坚持现在的布局。
还比如我一直在各种晚会中,逃避表演和排练的机会。因为我擅长各种才艺,而且我也不那么在乎这种晚会上露脸的机会。所以实在躲不开了,被领导强制分派了,我就会参加,而自由征集的时刻,我就都不言不语的。
总之,我们要做一件事,应该是出于对这件事本身的渴望,然后才是这件事可能回报或可能成功。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更扎实的一条路。
那么我也认为,网上和AI回答的,要先计算收益成本,其实是有些浮躁的。所谓浮躁,就是只在乎最终结果,不在乎过程的收益,而且还对不确定性容忍地特别低。
最后,不要做个“不争不抢”的人。
前两天有个微博热点,不争不抢的性格适合干什么工作呢?这个话题下,很多网友都说,啊这就是我呀。这个问题本身没意义,我倒觉得会关注这类问题的年轻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都有问题。
第一、合作与竞争是人类的本质关系,时时刻刻发生。中考高考求职考研考公,哪件事情都是竞争,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要争取。
第二、我理解很多人讨厌争抢,是伴随着争抢带来的人际关系冲突。那么这种不争不抢,就是因为要逃避人际关系冲突,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这不是自然状态。攻击性与亲和力是人的天生潜力,同时存在于一个人完整健康的身体上。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只有亲和力没有攻击性,我觉得好诡异。
总之,遇到自己想要的机会,就上。推荐为好优姐姐《6步走,形成职业规划与竞争力》系列课,包括霍兰德测评、经历复盘、求职节奏、OFFER选择等,帮助你基于个人需求,抓住机会。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来源:为好优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