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四百一十三)|京城研学不了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9 04:54 3

摘要: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像是乘坐一列逢站必停的老式绿皮火车,在缓慢行进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上上下下的人。坐过一程,到站了,其中有许多人下车了,又有许多人坐上来了。就这样,列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人陪伴你坐的时间长一些,几站,十几站,几十站

京城研学不了情

文/陈德泽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像是乘坐一列逢站必停的老式绿皮火车,在缓慢行进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上上下下的人。坐过一程,到站了,其中有许多人下车了,又有许多人坐上来了。就这样,列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人陪伴你坐的时间长一些,几站,十几站,几十站;有的人只是陪你走过了一站或是两站三站,就下车了。那些陪你坐过很长时间的人,下车后,渐行渐远,身影越来越小,逐渐从视野里消失,也在脑海里随之淡化消失,此后很少记起。有的乘客,只是陪你坐过一两站,短时间的相处,下车后,却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心海里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像是一帧老照片,不时地翻出来看看,相遇相处的短暂时光便像电影一般呈现在眼前。我与马光增老弟的相逢当属于后者。

1986年夏,我在阳信县教育局教研室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暑假期间,惠民地区(现滨州市)教育系统组织骨干中学教师到北京参加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培训班,光增老弟在阳信三中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受邀。一块参加学习的还有阳信一中王云震副校长、李晓东老师等。记得光增老弟有亲戚在首钢矿山公司工作,他先行一步到北京亲戚家小住。培训班的地址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师范学校,期间有北大、清华、人大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北京市重点中学的名师上了示范课,这让我们眼界大开,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深奥浩瀚及精湛的艺术性。其中一位山东莱芜籍、恢复高考后北大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的王老师,穿着很朴素,像是一位老农民,他讲课中提到初中语文课本《将军和士兵》一文中,将军和士兵同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士兵认为将军不应该参加抬土。王老师评议说,人与人应该平等,将军与士兵也应该是平等的,他参加劳动是应该的。观点很新,很超前,让与会者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位北京101中学的女老师,讲到学生办手抄报,她将学生的手抄报发给与会者。她说在101中学当老师很不好当,101中学在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之间,很多学生家长是大学老师,如果我们老师讲课稍有不慎,就有学生站出来质疑老师:老师,你讲的这个问题不对,我爸爸说这个题应该怎么怎么做,我妈妈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作文应该怎么写…… 一堂讲座结束后,我们几个进行课后讨论,光增老弟总是见解独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评到点子上。我能感觉到他的真诚睿智,诙谐幽默,准确深刻。我们都是第一次到北京,所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天安门,逛故宫(当时故宫门票才三元钱),登长城,参观军事博物馆,在颐和园还合影留念(可惜照片找不到了)。论年龄属光增老弟最小,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他对我们都谦让有加,坐公交车他先给我们让座,帮我们提东西,一大小事先为我们着想。十天的培训班一晃就结束了,时间虽短,我与光增老弟的感情却牢牢地建立起来。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吧,县里缺乏写作人才,光增老弟从阳信一中被选拔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我也离开了教育系统到文化馆工作。那以后,经常在各大报刊上见到光增老弟的新闻稿件,我都一一拜读,仰而视之。后来,光增老弟到京城发展,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却不间断有信息往来,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特别是在光增老弟功成名就之后,他还时常记起有我这位家乡老兄,时常怀念我们一起去北京参加培训和在家乡生活工作交往的点点滴滴,不禁激动满怀,感念不已。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到了光增老弟的一本文集《泥土情深》,深受感动。随手写下了一首短诗,以表达我对他文集主题的感同身受——

《泥土情深》情深深,

融进血液连着筋。

字里行间都是爱,

老弟本是重情人。

最近,又读到光增老弟的一篇散文《苦尽缘何甘不来》,内容记写他堂姐的苦难经历。我再次感佩:光增老弟不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是谦和雅量、仁慈博爱、重情重义之人。与命运多桀、贫穷多病的堂姐都走得这么近,生生相惜,慷慨解囊,实属罕见。也许老弟经历过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缺少的就是爱,所以他尽其所能,播撒阳光,让世界多一分爱,多一份暖。

我的心被打动了。

作者简介:陈德泽,男,1954年生,山东省阳信县人。1984年毕业于惠民师范82级2班(民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教育学学院中文专业。先后在县教育局从事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县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工作。后从事文化工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顾问委员会会员、阳信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自1982年在《农村文艺》发表短篇小说《瓜爷爷和星期天》以来,先后在《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农村大众》《读者》《散文百家》《读者文摘》《做人与处世》《视野》《山东文学》《读者俱乐部》《深圳青年报》《齐鲁晚报》《太阳河》等报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八十余篇。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