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平台用户数据泄露已成常态。从手机号、社交账号、密码到身份证信息、户籍、外卖地址、各类数据在暗网市场明码标价。
技术加速暴露人性,网络安全本质是文明安全。——凯文·凯利(《失控》作者)
“百度副总裁回应女儿开盒他人事”,什么是开盒?主要是查实时数据,据说查一次几百到上千元。
实名制变"透明制"?当代网民正在经历的数字困局
互联网平台用户数据泄露已成常态。从手机号、社交账号、密码到身份证信息、户籍、外卖地址、各类数据在暗网市场明码标价。
某网络安全公司实测发现,只需支付普通白领几个月的工资,即可获取覆盖主流平台的数据库。
在全民实名制政策推动下,98.6%的互联网应用要求手机号注册,83%的金融类平台需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
这种"数据集中化"趋势,客观上为灰产提供了便利。
当前黑市最抢手的实时数据查询服务,单次收费千元门槛,涵盖三网实时定位、即时外卖地址、酒店入住记录等20余项核心隐私数据。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数据泄露产业链呈现"漏斗型"结构:顶端是掌握系统权限的内部人员,中游是专业数据贩子,末端则是具体实施网络暴力的执行者。
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例显示,某运营商外包员工通过工作权限非法查询公民信息达17万次,每条信息获利5-20元不等。
当我们享受着外卖准时送达、快递精准投递的便利时,或许未曾察觉,这些便利正以隐私让渡为代价。
中国社科院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78.4%的网民认为自己在互联网上"近乎透明",但仍有62.3%的用户为便利选择继续使用相关服务。
面对这种数字时代的"囚徒困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建议:
“个人应定期更换重要账号密码,谨慎授权APP权限;企业需建立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监管部门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细则。”
数据安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信息安全专家吴翰清
在无力改变现状时,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每次随意勾选用户协议,每次为蝇头小利填写隐私问卷,都在为数据黑产添砖加瓦。
来源:周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