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实体瘤中靶向治疗的典范。外科手术切除联合靶向药物是GIST主要治疗模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作为标准的GIST辅助治疗选择,能够显著降低中高危GIST患者疾病复发风险,为患者争取更大治愈希望
导读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实体瘤中靶向治疗的典范。外科手术切除联合靶向药物是GIST主要治疗模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作为标准的GIST辅助治疗选择,能够显著降低中高危GIST患者疾病复发风险,为患者争取更大治愈希望。一项基于中国临床实践的回顾性分析研究[1]建立并验证了影响GIST术后5年预后的预测模型,结果提示未进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与GIST患者预后不佳显著相关。医脉通特别就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价值及GIST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专题解读,以飨读者。
外科手术合璧靶向治疗,成就GIST肿瘤诊疗范式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KIT/PDGFRA基因的获得性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2,3]。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在GIST的治疗中取得了卓越疗效,使得GIST成为精准医疗时代下实体肿瘤靶向治疗的典范[2]。目前,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综合治疗已成为GIST标准治疗模式[3]。
根据是否初治和有无合并转移,可将GIST区分为“原发局限性”及“复发转移性”两种临床类型,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以争取治愈为目标[4]。伊马替尼是一种小分子TKI,能够通过占据包括KIT和PDGFRA在内的多种酪氨酸激酶分子的三磷酸腺苷结合位点来阻止下游蛋白底物的磷酸化,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在GIST临床中具有重要治疗地位[5]。在伊马替尼出现前,原发局限性GIST患者手术切除率约85%,约半数原发局限性GIST在接受完整切除术后会出现复发,5年总体存活率约为 50%[4]。北美以及欧洲相继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中高危 GIST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益,并且高危GIST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对比治疗1年治疗获益更显著[6,7]。
探寻预后因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显著影响患者5年生存情况
2024年,一项探索GIST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的研究结果见刊《分子影像学杂志》[1]。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5日至2018年6月20日期间,在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行根治术治疗的29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临床认为GIST根治术后5年没有出现复发转移即为临床治愈,因此研究以5年为观察截止点,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生存组(n=232)和死亡(或复发转移)组(n=65),联合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
在29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9例,女性患者158例,患者发病年龄为57.57±13.07岁。观察指标包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消化道出血、术后伊马替尼治疗等以及病理免疫学资料、Ki-67指数、CT资料、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显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核分裂像、Ki-67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独立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
无间之行,探索不止,伊马替尼以辅助之路传递治愈希望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改善患者术后预后,争取更大治愈希望的重要手段。目前,根据2024年CSCO GIST诊疗指南推荐[8],对于原发GIST根治术后辅助治疗,推荐高危患者或非胃来源中危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胃来源的中危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但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结束后仍面临较高复发风险。一项10年随访的随机临床试验分析显示[9],47.6%接受伊马替尼3年辅助治疗的GIST患者在10年内出现疾病复发。
目前3年伊马替尼是高危GIST患者标准的辅助治疗方案,但临床对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探索未曾止步。IMADGIST(NCT02260505)是一项为期十年的旨在评估伊马替尼3年辅助治疗后维持3年组(6年组)和中断组(3年组)临床疗效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III期研究[10],其结果显示,与伊马替尼3年治疗相比,伊马替尼持续6年治疗高危GIST患者取得显著无病生存期(DFS)获益[HR=0.40(0.19-0.80),P=0.0008],这一研究或将推动临床建立起高危GIST患者6年辅助治疗的新标准。并且,IMADGIST研究还发现,对于复发风险>70%的患者,在完成6年辅助治疗停用伊马替尼后疾病复发率迅速上升,提示更长时间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必要性。临床目前正在筹备开展探索10年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复发风险>70%的高危GIST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期待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伊马替尼能够在GIST临床发挥出更大的辅助治疗价值,为患者争取更大治愈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昌银,李传明,刘芸.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4,47(07):750-756.
[2] 陶凯雄,王坚,张鹏,等.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10):920-927.
[3] 陶凯雄,张鹏,李健,等.胃肠间质瘤全程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0):1109-1119.
[4] 何裕隆,徐建波.胃肠间质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01):39-41.
[5] 魏筱华,孔滢,刘红,等.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个体化用药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药房,2024,35(03):257-270.
[6] Dematteo RP,Ballman KV,Antonescu CR,et al.Adjuvant imatinibmesylate after resection of localised,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a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9,373(9669):1097-1104.
[7] Joensuu H,Eriksson M,Sundby Hall K,et al.One vs three years of adjuvant imatinib for operab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randomized trial[J].JAMA,2012,307(12):1265-1272.
[8]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CSCO 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 2024.人民卫生出版社.
[9] Joensuu H, Eriksson M, Sundby Hall K, et al. Surviv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3 years vs 1 year of adjuvant imatinib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fter 10-year follow-up. JAMA Oncol. 2020;6:1241-1246.
[10] Blay JY, Schiffler C, Bouché O,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6 versus 3 years of adjuvant imatinib in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GIST at high risk of relapse. Ann Oncol. 2024 Sep 4:S0923-7534(24)03924-3.
编辑:Mebius
审校:Max
排版:Yian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九龙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