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1. 中国医学科学院《足部疾病诊断与治疗》,2021年第4期2. 《中华骨科杂志》,2020年第12卷,第8期3. 《中国临床医学》,2019年第7期,“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与干预”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足部疾病诊断与治疗》,2021年第4期
2. 《中华骨科杂志》,2020年第12卷,第8期
3. 《中国临床医学》,2019年第7期,“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与干预”
鞋子还合脚,怎么脚底像踩了钉子?
天气没变冷,脚趾头却像埋在冰窖?
走路还算稳,为什么总感觉踉踉跄跄?
双脚是身体的晴雨表,许多疾病的“预告片”都藏在脚上。
而大多数人习惯性忽略它们,直到某天突然发现:脚丫子已经在默默抗议许久了。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那些被你忽视的双脚“暗号”,它们可能是某些重大疾病的先兆。
等到问题严重再去医院,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有些人穿鞋的时候,总觉得脚趾头像是被一层“无形的袜子”包裹着,触觉变得迟钝,甚至走路磕了碰了都没太大感觉。
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脚部感觉异常。
最初是麻木,随后可能发展为刺痛、烧灼感,甚至无法感知疼痛——这就很危险了。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有家族病史,务必定期检查足部感觉。
不要等到脚上破了个口子都不知道,等感染加重再处理,可能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假设你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踩一颗小钉子。
这种刺痛感,往往出现在足底靠近脚趾的部位,尤其是早晨起床时最明显,走几步后才稍微缓解。
这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长期站立、走路姿势不对、体重过大,都会让足底筋膜长期受压,最终引发慢性炎症。
别指望它自己好。
如果放任不管,炎症可能会导致足底筋膜钙化,形成骨刺,疼痛加重,甚至影响正常行走。
解决方法?换双支撑力更好的鞋子,晨起前先做足底拉伸,必要时找医生做理疗。
脚趾的颜色,能暴露你的血管健康状况。
· 如果脚趾发紫,可能是静脉回流不畅,血液滞留在末端。
· 如果脚趾苍白,一按下去久久不恢复血色,那可能是动脉供血不足。
这可能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警告信号。
PAD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意味着你的血管可能已经发生狭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组织坏死。
特别是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如果发现自己的脚趾经常“变色”,一定要做个血管健康检查,别等到走几步就腿疼,才追悔莫及。
脚趾甲突然变厚,甚至变黄、变形、翘起?这可能是“指甲太久没修剪”那么简单。
可能的原因:
· 真菌感染: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导致趾甲下滋生真菌。
· 甲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尤其是缺乏蛋白质、铁、维生素B群。
· 循环问题:如果血液循环不畅,指甲的生长也会受影响,导致变形。
如果发现趾甲厚得像甲壳虫的壳,最好去医院查查,别等到感染扩散才后悔。
如果你的脚踝、脚背经常肿胀,脱下袜子还能看到一圈勒痕,甚至用手按下去,皮肤久久不恢复原状,那可能是体内循环系统出了问题。
可能的原因:
· 心脏问题:心衰可能导致体液滞留,引起下肢水肿。
· 肾脏问题:肾功能下降,盐分和水分排出受限,导致水肿。
· 静脉回流障碍:比如下肢静脉曲张,会让血液滞留在腿部和脚部。
如果水肿持续超过两周,务必去医院检查,别只当是“喝水多了”或“站久了”那么简单。
如果你发现自己走路变得飘飘忽忽,总感觉踩在棉花上一样不踏实,或者经常莫名其妙绊倒,那可能是神经系统的警告信号。
可能的原因:
· 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影响脚部感觉。
· 小脑问题:小脑控制平衡,受损后会导致步态不稳。
· 颈椎病变:颈椎压迫神经,也可能影响下肢协调性。
如果你走路时越来越不稳,甚至需要扶着墙才能走直线,一定要去神经科查查,别等到摔倒骨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你的脚后跟经常开裂,甚至裂口深到出血,那可能是“皮肤干燥”那么简单。
可能的原因: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容易干燥、开裂。
· 甲状腺功能低下:新陈代谢减慢,导致皮肤干燥。
· 维生素A或E缺乏:皮肤修复能力下降,导致裂口久治不愈。
如果脚后跟裂口反复发作,甚至出现感染,一定要去医院查明原因,而不是单纯抹点润肤霜了事。
夜里脚抽筋,不一定只是缺钙,可能是血管或神经问题的信号。
· 血液循环不畅:血管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引起抽筋。
· 电解质失衡:钾、镁、钙水平异常,都会导致肌肉痉挛。
· 腰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迫,也可能引发双脚抽搐。
如果你频繁出现脚部抽筋,特别是每晚都会疼醒,那就该去检查一下了。
双脚的异常,往往是大病的前哨站。
来源:荆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