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技艺精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胶州的茂腔名家、一级演员张梅香入选。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技艺精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能力水平,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经推荐申报、材料复核、专家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确定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942人入选。
张梅香,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金凤老师。从艺近五十年来,她先后主演了70多出大型茂腔剧目,获得过3项国家级金奖、8项省级大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茂腔代表性传承人,在茂腔传承的艺术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闪光的足迹。
张梅香说“戏曲要从娃娃抓起”,她在当地的职工幼儿园、胶州市常州路小学等办起少儿茂腔培训班,在每年的暑期,义务参加到胶州市小小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中,从压腿、走台步等基本功,到唱腔、表演、身段、唱念做打等,全部言传身教,此外,剧本创作、舞台布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作为茂腔不可缺少的部分进行传承。
1970年,胶州剧团招生,张梅香闻讯赶去报考,被当时的主考之一、后来成为茂腔国家级传承人的曾金凤老师选中,自此,张梅香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金凤老师。从艺以来,张梅香受到宿艳琴、王艳秋、张茗华等茂腔名家的指导,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76年剧团排练的新戏《朝阳沟》是一部从豫剧移植过来的大戏,张梅香只有一周排练时间。从背台词、逐字逐句推敲唱腔,到反复琢磨每一个身段和眼神,年轻的张梅香用足了心思,拼尽了气力。一周后,《朝阳沟》如期登上了舞台,几乎场场爆满。除了剧场演出,剧团更多的时候要下乡到村镇为农民群众送戏。退休之前,张梅香一直在表演的第一线,每天都要演三四场戏。除此之外,她还大力推进扶贫募捐、戏曲进校园等社会公益活动。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梅香的名字源于这句诗,她的茂腔生涯也正应了这蕴意。天分、勤奋,加上老一辈师长的悉心指导,张梅香这枝“茂腔之花”在艺术生涯中傲然盛放。
来源:青岛交通广播FM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