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麻雀基本灭绝?如今大街小巷见到的,究竟是什么鸟?

摘要:麻雀,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鸟,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总能看到它们成群出没的身影。然而,你敢信,麻雀曾荣登濒危保护动物红色名录。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鸟,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总能看到它们成群出没的身影。然而,你敢信,麻雀曾荣登濒危保护动物红色名录

如今的麻雀脱离“群灭危险”了吗?为何数量如此多的麻雀会走到濒危?

麻雀和别的鸟相比,体型小很多。一般一个成年的鸟体长约14-16厘米,体重不到40克。

要区分公母也很容易,雄性麻雀头部有一个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部也有黑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像是小围巾一般。而雌性麻雀则没有花纹,全体以棕色为主。

麻雀是一种群居性很强的动物,通常会组成大群一起活动,这点和人类的行为相似。

通过群居性活动,麻雀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增加觅食和防御的效率。毕竟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大大增加一个群体的生存率。

所以,如果有人抓了一只野生麻雀想要带回家养的话,这只落单的麻雀会性情大变,不仅对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而且也没有伙伴可以唠嗑,它就会郁郁不欢,最终寻死。

当然,麻雀在被捉的情况下,会感到害怕,这会促使它们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它的肾上腺素急剧增加后,会表现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一系列反应,这会让它们身体内的毒素释放,导致其死亡。

虽然麻雀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令人吃惊的是,麻雀只有3年的寿命,而且生出来的存活率也是很低。

有一组数据表明,在一万枚麻雀卵中,可以孵化出将近9000只小麻雀,但是其中只有将近600只可以熬过生命中的第一个冬天,而到第二年秋天就只剩下300只左右,这说明麻雀出生后的五年之间的存活率仅仅只有0.56%。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感觉麻雀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不得不提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了。

首先是麻雀的适应力很强,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麻雀都能活下来。特别在大城市,最适合麻雀生存了。

在饮食方面,麻雀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种子、昆虫、果实和谷物为食。但它们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状态,在人类生活的城市中,麻雀能够找到人类剩下的饮食残渣,这使得它们和人类生活紧密相存。

接着,有意思的是,有人观察到麻雀会拾起烟头作筑巢的原料。对它们来说,这些烟头包含大量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驱虫效果。这些可以让它们的孩子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生存。

不过,麻雀其实是可以随处都能够筑巢,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墙角,也会是它们安家的好住所。

然后,如上文所提到的,麻雀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它们之间的合作,也能够大大增加它们的生存率。

麻雀之间的群体也是井然有序的:在麻雀的社会结构中,年轻力壮的雄性麻雀会负责搜寻食物资源,而雌性麻雀则承担起照料后代和维护巢穴清洁的任务。

换种说法就是,这些麻雀群体已经解体为更小的家族单元模式了,这一点和人类生活中的小家庭模式十分相似。

当它们面临潜在的威胁或敌对时,麻雀社群会团结一致,共同协作以抵御外来的侵扰者。

麻雀因为自己的身体构造,无法飞到更远的地方,所以本身就是留鸟,一年四季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繁衍生存。在城市中,麻雀们要面对的天地就更多了,比如野生猫咪、黄鼠狼、人类等等。

这也就练出了它们极为厉害的飞行能力和警惕性,它们能够短时间停留、急转弯,上下左右飞行自如。一旦遇到危险,它们就会迅速反应并逃避,这就减少了它们遇到危险而无法反应过来的可能性。

再就是,麻雀的体色和野外自然接近,我们平时也不会注意到它们,自然也不会发现它们的尸体。所以就给我们带来了“麻雀寿命很长,不容易死亡”的错觉。

虽然麻雀在人类城市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它们在历史上差点被我们“赶尽杀绝”。

麻雀的繁殖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再加上它们是杂食性动物,自然会对人类的食物下手。特别是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期,它们就会对人类的庄稼下手。

当时属于20世纪中期,粮食在中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而有人统计出麻雀在一年可以吞食4.5公斤粮食,外加它们还会大量啄食农作物种子和嫩芽,导致农业生产受损。

所以当时为了保护农业产物,一时间麻雀被冠上了糟蹋粮食的物种,成为了人见人打的物种。

据说,当时的人各种工具都用上了,什么自制火枪、弹弓都用上了,还有人会投放毒饵的、掏麻雀窝的,各种手段应有尽有。

那时候麻雀除掉了将近10亿只,导致整个麻雀群的数量急剧骤减。

后来人们发现,麻雀虽然吃粮食,但它们也吃各种害虫,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出。

麻雀被消灭了这么多,各种害虫少了天敌,大量肆虐,给庄稼造成的伤害比之前麻雀还在的时候还要严重。

后来人类意识到麻雀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那时的中国,麻雀的数量已难以支撑起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便向苏联引进了它们的麻雀——西伯利亚树麻雀。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了约100万只西伯利亚树麻雀。

这种麻雀和国内的麻雀有一定的区别,特别在外表上:树麻雀从头顶到后颈的颜色是栗褐色,头侧是白色,总体羽毛要比国内的麻雀更加光滑。

性格上,树麻雀也要比国内麻雀更加警惕。

麻雀的身份也得到了平复,它们被归入了益鸟,后被列入了“三有名录”中。

而且我国对保护麻雀的政策也在逐渐完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经许可捕捉野生麻雀20余只,就会构成犯罪,而50多只麻雀属于重大刑事案件,100只以上就属于特大刑事案件了。

由此可见,尽管麻雀并不像隔壁熊猫那样有着尊贵的地位,也不是什么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但现在也不能随意捕捉了。

麻雀的现状

除了吃掉害虫以外,麻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在饮食方面,麻雀们是杂食性动物,不同的季节也会吃不同的食物。它们在春夏季节主要吃野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如杂草以及草籽,而在夏秋季节则以人工种植的植物种子为主,比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这就让麻雀在食用种子的同时,也能够将这些排泄出的植物籽传播到其他的地方,虽然说在消化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破坏,但总体上说还是会帮助到植物的传播。

接着,麻雀也可能在飞行过程中沾上花粉,这就使得当它们飞到另一棵植物时,会让它们身上的花粉散落到别的花蕾上,从而帮助植物传粉。

而且,在繁殖期,麻雀会吃各种害虫,比如说蛾类、蝗虫、蝗虫、稻螟等,这些都是对庄稼有害的。麻雀吃掉它们,就是在对庄稼进行保护。所以,尽管有时候麻雀也会吃庄稼,但总体上还是对庄稼有利的。

如果麻雀们灭绝了,我们人类肯定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第一个就是饥荒,因为它们消失,意味着大量的害虫兴起,我们就会像之前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一样没有食物可以吃了。

接着麻雀在自然界的隐去,就意味着食物链中的一环失去掉了,那就会影响到其他的生物环节,它的天敌就会少了一个食物来源,之后这种影响层层递进,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己。

不只是麻雀,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很常见的物种,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以我们最熟悉的蜜蜂来说,很多人可能知道,蜜蜂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根据欧美一报道说,蜜蜂在2014年总损失为42.1%,是自从2010年记录以来的第二高。

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近年来郊区城市化、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真菌感染、气候变暖等各种原因导致的。

蜜蜂对人类来说,能够起到传播花粉的作用。它的消失,意味着粮食产量下降,果树果实质量也会大幅下降。

这就和麻雀一样,如果这种现象仍然继续持续下去,人类也会面临着粮食不足的风险。

而其他动物失去了植物的来源,也会在后期慢慢濒临灭亡,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蜜蜂,还有蜻蜓亦是如此。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扩张,城市化加剧,蜻蜓栖息地受到了破坏和环境污染。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体污染,城市化的进程也同样带来了水体污染,这就使得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蜻蜓总类越来越少了。

同样,这也会对人类世界造成无法避免的影响,特别是在卫生和农作物这两方面,这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吃亏的还是人类自己。

所以说,要关注这些看似常见但又不平凡的物种,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事情,也是我们在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一大课题。毕竟,现在关注它们,就是在保护未来的我们。

参考文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从“四害”到“三有”,麻雀经历了什么?

来源:万物灵熊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