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得从杨振宁开始说起,1922年,他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世家,1938年,年仅16岁的杨振宁,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1年,在美国的土地上,照片中的杨振宁,肩上背着幼子,脸上洋溢着初为人父的喜悦,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
而站在一旁的杜致礼,气质不凡,笑容温婉,身姿挺拔,穿着简约而不失优雅的服饰,一头乌黑的秀发整齐地梳理着,尽显东方女性的韵味。
这张照片,让人不禁好奇,在1951年的美国,这一家三口有着怎样的生活?杜致礼,这位气质出众的女子,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背景?
故事得从杨振宁开始说起,1922年,他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世家,1938年,年仅16岁的杨振宁,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彼时的西南联大物理系大师云集,杨振宁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埋下了种子。
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紧接着继续攻读研究生,1944年,他以优异成绩在西南联大硕士毕业,并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得以赴美留学,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学术舞台。
抵达美国后,杨振宁来到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他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物理学研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949年,杨振宁来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担任所长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这里,是全世界研究者向往的“象牙塔”,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此工作。
在这个时期,他在理论物理领域不断深耕,研究成果逐渐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关注,为他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致礼,这位与杨振宁携手走过人生旅程的女子,有着令人瞩目的出身和不凡的经历,1927年,她出生于陕西米脂,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母亲曹秀清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
1944年,17岁的杜致礼进入西南联大附中学习,当时,西南联大汇聚了众多顶尖学者,学术氛围浓厚,杜致礼在这里如鱼得水。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而此时,杨振宁刚从西南联大硕士毕业,在等待赴美留学的时间里,他来到西南联大附中担任临时代课老师,教授杜致礼数学,就这样,两人的缘分悄然开始。
在杜致礼眼中,杨振宁才华横溢,有着独特的魅力,是她心中的偶像,而杨振宁也对这个聪明伶俐、气质出众的学生印象深刻,尽管当时他们的交流和接触仅限于课堂,但那份特殊的感觉却在彼此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1947年,杜致礼美国留学,就在她赴美留学不久,国内传来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的消息,家庭的变故,让杜致礼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
无奈之下,她只能转入收费较低的纽约圣文森学院继续学业,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杜致礼并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在课余时间还通过帮别人做家务和补习等方式赚取收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1949年圣诞节,这个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的氛围,普林斯顿的中餐馆“茶园餐厅”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人们在这里享受着美食,也分享着节日的喜悦,杨振宁和同事们走进这家餐厅,准备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就在这时,一位身材修颀、端庄秀丽的女子正微笑着向他打招呼,仔细一看,竟然是他在西南联大附中的学生杜致礼。
这意外的相遇,让两人都惊喜不已,仿佛命运之神特意安排了这场重逢,此时的杜致礼,已经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成熟与坚定,在岁月的沉淀下,更显温婉动人。
这次相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两人心中那扇关于爱情的大门,曾经那份藏在心底的好感,在异国他乡的重逢中瞬间被点燃,爱情的火焰迅速燃烧起来,从那以后,每到周末,杨振宁都会迫不及待地乘坐火车前往纽约与杜致礼见面。
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两人对彼此的了解也愈发深入,感情也日益深厚,1950年8月26日,28岁的杨振宁与23岁的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教堂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杨振宁深情地看着杜致礼,眼中满是爱意与承诺,杜致礼则羞涩地微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他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正式结为夫妇,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婚后,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幸福,杜致礼全力支持杨振宁的学术研究,她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杨振宁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而杨振宁也在学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研究中,常常废寝忘食,杜致礼总是默默地陪伴在他身边,在他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1951年,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长子杨光诺,初为人父的杨振宁满心欢喜,他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杜致礼则温柔地看着父子俩,眼中充满了母爱,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他们的家庭更加完整,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欢乐和希望,
杨振宁一家三口居住在普林斯顿的一处温馨居所,房子虽不算大,但布置得简洁而舒适,充满了家的气息。
在这个远离祖国的地方,杨振宁和杜致礼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爱与温暖,成为了彼此心灵的港湾。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荣誉不仅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巅峰,也是他和杜致礼共同的骄傲。
在颁奖典礼上,杜致礼身着华丽的中式礼服,陪伴在杨振宁身边,她的优雅与自信,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这一刻,他们的爱情和家庭,也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典范。
在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之后,杨振宁多次尝试突破重重障碍回归故土,在中美关系松动之后,杨振宁是第一个回到中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
1971 年,杨振宁携妻子杜致礼回国,这次回国意义非凡,他不仅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还为中美文化交流、互相理解和相互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周总理亲自安排了一场欢迎会,在这场欢迎会上,杨振宁第一次见到了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 。这对于杨振宁来说,既紧张又期待。
他面对岳母曹秀清时,很自然地叫了声 “妈”,但面对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杜聿明时,却局促地称呼为 “杜先生” 。
周总理见状,笑着打圆场,你应该叫岳丈大人这一番话化解了尴尬,也让杨振宁放松下来,随后他便与岳父岳母愉快地交流起来 。
在与岳父杜聿明的交谈中,杜聿明告诉杨振宁,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祖国,应该为祖国统一,以及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杨振宁将这些话铭记在心,也更加坚定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这次回国,杨振宁还参观了许多地方,了解了国内的科研情况和教育现状,他深切感受到祖国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渴望发展的决心。
回国之后,杨振宁积极投身于促进中美科技交流的工作中。他利用自己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为国内的科研人员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 。
他还多次回国讲学,将自己在物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上的先进研究方法传授给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杨振宁四次回国探亲 与岳父杜聿明相见秘闻
澎湃新闻——杜致礼的一生过得如何?2023-09-11 12:00
来源:大壮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