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简介:张黎,男,南充市高坪区图书馆馆长,兼任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志愿者协会、高坪区户外公益协会负责人,南充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南充安汉应急救援协会救援队队长。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好人、四川省10大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
人物简介:张黎,男,南充市高坪区图书馆馆长,兼任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志愿者协会、高坪区户外公益协会负责人,南充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南充安汉应急救援协会救援队队长。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好人、四川省10大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高坪区图书馆馆长,在张黎的积极带领下,馆内常态化开展公益电影展播、亲子阅读、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免费文化活动,并于去年成功晋级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由他担任负责人的高坪区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绩斐然,年年获得省文旅厅授予的志愿服务“年度总冠军、季冠军、月冠军”等荣誉,成为全省志愿服务的典范。
多年来,张黎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公益理念。个人累计无偿为灾区、身处困境的群体、留守儿童等慷慨捐出人民币25万余元,个人投身志愿服务的时长超过23530个小时,一个个数字,宛如闪耀的勋章,见证着他的无私付出,彰显出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社会担当。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高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高坪区图书馆内的“中国好人、四川省道德模范”张黎工作室。在这里,张黎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为记者娓娓讲述他一路走来那些温暖人心、满含担当的故事。
无畏逆行 守护生命曙光
年轻时的张黎拥有扎实的救援知识基础,对户外运动更是满怀热忱。“闲暇时分,我常常同兴趣相投的朋友结伴出行,化身‘背包客’,穿梭于山川湖海之间。”张黎告诉记者,在旅途中会偶遇一些经验匮乏、陷入困境的“驴友”,他总是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对其伸出援手,助力他们摆脱险境。
“组织更专业的救援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怀揣着这样的信念,2009年,他牵头和几个驴友成立了南充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伍初期便汇聚了近20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之后的多次国内外大型地质灾害救援行动中,总能看到张黎与救援队队员们无畏的身影。从芦山地震的废墟,到九寨沟地震的灾区;从西藏的高原,到尼泊尔的异国他乡,他们无惧艰难险阻,始终冲锋在救援一线。哪里危险系数最高,哪里就有他们坚定的脚步与忙碌的身姿。
2020年,由张黎牵头,先后正式注册成立了南充市高坪区安汉应急救援协会以及南充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各类复杂多变的救援环境与现场需求,张黎带领队员们积极参加各类相关救援技能培训。如今,救援队全体队员均已考取“红十字急救员”证,其中17名队员更是成功考取应急救援证,为高效救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5月初的一天,刚与队员完成拉练的张黎,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求助声,原来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离家后已失联近两天。通过查看监控,发现老人深夜现身于鹤鸣山旅游景区的长廊附近,此后便如人间蒸发般没了踪迹。
情况紧急,张黎顾不上拉练刚结束的疲劳,便迅速行动起来。他安排队员带上专业的山地救援装备出勤,即刻奔赴老人最后失踪的地点。抵达现场后,他们仔细勘察地形,凭借丰富的救援经验,张黎挑选出三名装备齐全的队员深入搜寻。队员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小心前行,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突然,其中一名队员在白塔一处隐蔽的草丛边发现了一只拖鞋,经与老人家人紧急确认,这正是老人的鞋子。众人精神一振,继续扩大搜索范围。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救援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张黎和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终于在老人失联54小时后,成功在鹤鸣山旅游景区的浮雕幕墙内找到了被困的老人。大家齐心协力,有的用担架稳稳地抬起老人,有的借助专业设备将老人安全吊运出浮雕幕墙,最终老人被成功救出。
心怀善意 传递人间温情
回溯张黎踏上志愿者之路的起点,时光的指针需拨回到2008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彼时,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赛场内外,有一支耀眼的队伍——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志愿者们纯粹而强大的力量,深深触动并温暖了他。那一刻,张黎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该行动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为这股伟大的志愿精神添砖加瓦。
起初,张黎频繁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奔赴高坪区最为偏远的佛门等乡镇,为那里的留守儿童送去崭新的书本、实用的文具以及保暖的衣物,还前往周边的养老院去做义工,给老人们送去关怀与陪伴。这种“零散式”的志愿活动,让张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2008年,他正式成为南充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注册志愿者,自此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努力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4年,张黎到南充市高坪区图书馆担任馆长一职。为了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张黎牵头创建了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地,并成功组建起一支规模可观、素质较高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大多是南充本地社会人士及高校的学生,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大家便齐聚一堂,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他们为孩子们精心开展读书服务活动,引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为技能水平较低的群众悉心传授计算机知识,助力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
说起张黎,同事沈海平对他赞不绝口:“张馆长在工作中是我们的榜样,他总是冲在前面。就拿志愿服务活动来说,不管是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还是深入社区开展宣传,他都精心策划、亲自参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整个团队都充满干劲。”
将工作与志愿服务紧密融合,张黎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践行着志愿精神。这份初心促使他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人,而每年高考期间加入爱心车队义务护送考生,也是他初心的又一次闪耀体现。
“每年高考那几天,我每天早早前往路口和宾馆等候考生。临近考试结束时,又赶忙去学校门口守候,只为能顺利将他们送回住处好好休息。”就在这期间,张黎与一位名叫陈涛的考生结下了一段特殊的缘分。
那是某年高考的第二天,张黎正驾驶着贴有“爱心护航,同心高考”横幅的车辆在路上缓缓行驶。不经意间,他突然瞧见街边的陈涛捂着肚子,正奋力奔跑。张黎顿觉情况不妙,立刻驱车追了上去。一番询问后得知,陈涛当天闹肚子,清晨起来已经接连跑了三趟厕所,眼看开考时间即将临近,无奈之下只能拼命朝着考场奔去。“快上车,我送你去,一定能赶上!”张黎果断喊道。
上车后,陈涛不住地说着谢谢。在车上跟陈涛的对话中张黎得知,陈涛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十分拮据,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高考连住宾馆的钱也是年老多病的爷爷向邻居借来的。听闻此言,张黎心里一阵酸楚,将陈涛送到考场后,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两百元钱递到陈涛手中,鼓励道:“孩子,加油!”
陈涛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特意要了张黎的电话,还默默记下了车牌号码。后来,陈涛成功考上了广东的一所一本院校,在他读书期间,张黎一直以个人的名义对其进行资助。也正是因为张黎这一榜样的力量,在陈涛定居外省后,他也常常积极投身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爱心,奉献力量。
在张黎工作室,记者看到了满当当的锦旗和奖状。“这些都是大家对我们团队的认可。”张黎笑着说。
据了解,张黎工作室先后为500多名留守老人及1600多名留守儿童送上暖心物资,帮助寻亲13人;开展滑坡、火灾等救援知识培训及出勤救援130余次,成功搜救失联人员38人;开展环境美化专项活动270余场次,收集垃圾达180余吨。
现在的张黎工作室,拥有注册志愿者1329人,下辖敬老助残部、少儿关爱部、环保公益部、让爱回家部、文艺宣传部、公益救援队等部门,以弘扬道德模范精神、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为宗旨,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美德传承、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
“一路走来,工作室能有今天的规模与影响力,离不开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温暖的瞬间,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们会坚守初心,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善意与关怀,让道德的力量在每一次行动中得以彰显,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张黎感慨地说。
全媒体记者 唐艺娟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