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本期推送:法学院
南开大学自1919年建校起,始终强调法律、政治、经济等多学科密切结合。在南开大学的历史上,法学学科先后隶属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和法商学院。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著名学者梅汝璈、徐谟、萧公权、刘朗泉、孙启濂、王赣愚、张金鉴等在南开讲授法学课程,从事法学研究。1980年,南开大学建立法学系,之后相继组建了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2004年成立南开大学法学院。李光灿、高尔森、吕世伦等一批法学大家曾任教南开,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特色的法学研究成果。
新时代以来,法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突出百年南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紧密结合法学专业特点,以培养“胸怀家国天下、矢志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为目标,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深度融合。目前,法学学科发展稳健,学科布局日趋完善,整体研究实力突出,科研成果显著。九个二级学科各具特色,宪法与行政法、刑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等学科逐步形成学术集群,医药卫生法、竞争法、海洋法、土地法等领域形成学术特色,一些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一、加强思政引领,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
做强法学思政课程。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专业核心必修课,课程教学团队获评2022年“南开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增开校级必修课“法学概论”,每学期覆盖学生近600人,课程组获得校级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院班子成员带头为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涵盖“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党内法规建设”等专题。
挖掘课程思政潜力。成立法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组,编订法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本科专业课做到教学过程思政全覆盖。组织多位名师参与新生研讨课、法律职业伦理课授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由学生牵头、由专业教师指导和点评的“鸣响”学术沙龙累计举办57期,聚焦社会热点焦点,成为促进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融合并进的品牌项目。学院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二十余项,《刑事诉讼法》获评学校“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获批南开大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项目,《财税法》《婚姻家庭与继承》课入选南开大学“课程思政”优秀典型。
二、立足法学特色,优化教育教学体系
打磨法学“金课”。立足国际前沿,开设国际民商事诉讼实务、涉外民商事案例评析、国际法模拟法庭等课程,开设国际法、国际人权法等英文课程。立足新兴亟需,开设数据法、科技法、海洋法等特色课程以及欧盟法、英美刑法、美国法概论等国别领域课程。立足复合交叉,参与经管法双学位班、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班、FAS班的课程建设,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立足实践实训,增开法律学术检索与论文写作、刑法案例研习、民法案例研习等一批紧贴实务的实训课程,提高实践类课程比例。立足劳动教育,持续巩固《公能实践》《实践创新与训练》等劳动教育课建设成效,开设《社会保障法》《劳动法》等专业特色课程。
提升课程质量。截至目前,法学院共有教改项目56项,其中市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41项,学院支持的教改项目12项。其中,10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4项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院先后建设3门主干课MOOC,课程已于“智慧树网”平台上线运行,2门被学校评为“魅力课堂”,1门被评为天津市一流课程。学院培育8门核心课程参评第三批一流本科课程,4门入选天津市一流课程建设课程,其中3门进入国家级拟推荐名单,实现重要突破。
做强做优教材。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教材,马工程教材做到应用尽用。发挥各学科特色优势,集中精干师资力量,围绕行政法学、中国宪法案例、互联网领域竞争法典型案例教程、国际气候变化法、法制史图表歌诀、海洋法治与海洋治理等,倾力打造一批有南开特色的优质法学系列教材。近五年,学院与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合作编写21世纪卓越法律人才案例与实务系列教材,目前已出版6本。高通参编《刑事诉讼法(第六版)》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宋华琳著《行政法学》进入天津普通高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名单。10本教材获批南开大学新时代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程立项,总体数量位列学校前列。
三、聚焦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加强协同育人。探索内外协同、紧密贯通,构建“学校—法律实务部门—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重视选拔、培养学生参加各类法学专业赛事,依托模拟法庭类课程教学、学术类竞赛活动以及学院辩论赛,打通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等教学环节。在历年的比赛中,法学院代表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例如,法学院代表队曾获全国第九届“全国高校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第十七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团体二等奖、“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团体季军和被诉方最佳文书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活动”一等奖、第十七届“国际人道法英文模拟法庭竞赛”全国一等奖等荣誉。
深化实践育人。依托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天津市高院、高检院共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学生赴最高人民法院、天津市高院、高检院等实习锻炼,与天津市律协开展“双师互进”合作,聘请100余名法律实务界人士担任学生校外实践和人才培养导师。课堂之外,学院还依托2个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天津市高级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及多个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运用与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邀请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论文指导等。2024年,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合作院校,邀请最高检、天津市检察院等检察官开展系列实务讲座。
培养涉外人才。积极建设国际小学期,邀请外籍专家开设英文课程。以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与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海洋权益司)、天津城市化国际研究中心(天津市外办管理)等机构,与天津市仲裁委员会、天津北方公证处等共建为基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特别培养熟悉涉外仲裁、涉外公证、涉外民商事、涉外海洋海事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
四、重视服务社会,回应法制社会建设需要
组织师生四同社会实践,把法学研究做在乡野之间。学院立足法学专业特色优势,近四年累计组织55支“师生四同”社会实践队,由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吸收学生数百名,足迹遍布十余个省份,开展特色鲜明的法治调研和普法宣讲,深入一线求真知,把科研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使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辅相成,引领大批南开法学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曾获评“全国百强”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校级社会实践十佳团队、十佳课题、十佳个人和优秀带队教师等荣誉。
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把法治精神送进群众心里。自2003年5月开始,法学院先后在天津市嘉陵北里社区、鑫旺里社区、品尚花园社区、首创暖山社区和西南村社区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中心,开展常态化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一线,以专业所学服务基层群众、助力基层治理,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长本领才干,坚定法治信仰。学院还面向海河教育园南开学校、天津市第九十中学、庄浪县第四中学和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等一系列中小学校开展普法宣讲,让法律科普法和治精神宣讲走进校园。学院团队获评2023年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 “新时代·实践行”主题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标兵,项目获评2024年天津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设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把法制力量带到广阔天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下,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先后在福建泉州德化县、陕西榆林米脂县、天津蓟州杨津庄镇及东二营镇四地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院长宋华琳教授亲自率队,多位资深教授和副教授担任校内站长,并设立专项调研课题,均已完成初步调研报告。未来,学院将持续聚焦乡村法治治理现代化、乡规民约整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绿色低碳农业、生态治理修复等领域深入调研;为基层治理注入“南开法智”,共同绘就乡村振兴“同心圆”。
五、推进改革创新,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建强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讲师13人;有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与法学组)成员1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1人、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天津市优秀法学家当选者3人、天津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当选者15人。学院教师70余人次出任全国性法学二级学科学术团体常务理事、理事职务。
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方式,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辩论式教学探索,强化对学生的法律分析与推理能力、法律方法调研能力、协调和解决争端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运用“互联网+教育”手段,以建设专业核心课MOOC、虚拟教研室、知识图谱为路径,探索制订以AI教学资源库、课程知识图谱为主要载体的新形态课程建设方案,规划基于知识图谱的案例教材编写,推动相关课程试点使用。积极参与“慕课西部行计划2.0”,创办民事诉讼法课程“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积极参与法学教育东西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小班教学、小班研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知识图谱建设等教学方式的尝试与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近五年,学院举办国际信托法前沿研讨会、环境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世背景下的海洋治理等十余次国际会议。有500余位国内外知名法学家和实务专家来院访问、讲学或举办学术讲座,如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法院前首席大法官、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ICCA)荣誉副主席黄锡义先生;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拉美研究中心主任María Francesca Staiano等。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等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学生赴境内外高校进行访学、交流。牵头连续开展六期中伦海外公益游学项目,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法学院以及新加坡最高法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立法会等机构访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兄弟高校法学院先后参与。
2021级本科生于博涵:南开大学法学院在教学、科研及竞赛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在师资科研方面,学院的老师们不仅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兴趣,带领我们进行科研训练,如共同撰写国家课题研究报告等。
此外,学院还提供了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既有夯实基础的讲座课程,也有引导深入探讨的研讨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民法、刑法、国际法等多个领域,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竞赛方面,学院同样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国际模拟法庭赛事的备赛中,学院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培训资源,还提供了专业备赛场地,从赛题理解到书状修改,再到庭辩演练,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为赛队保驾护航,帮助同学们在各项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学院还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机会,从律所到法院,让我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级本科生陶楚妤:在南开大学法学院就读三年有余,我深切地感受到学院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学院通过提供优质课程和各类学术精品讲座,组织校友论坛和回访等活动帮助同学们在学业和职业上引领航向,通过筹办丰富的团学活动、“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引导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担任学院团校学生校长期间,我见证了数位校内外“思政大咖”来院授课,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肃认真,同学们受益匪浅。
我们也曾带领同学们去往天津市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瞻仰英烈风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方面,法学院屡创佳绩,每年都会有专业课教师带领同学们走遍大江南北,从福建村落到津北山庄,从宁夏平原到新疆雪山,南开法学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美育工作上,我曾连续三年担任学院“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备赛核心成员,通过法学院全体教师和同学的努力,我们完成了《如愿》《花开忘忧》等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和美好愿景的节目排演,唱出了法学学子的青春朝气,更是向同学们传递了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重要意义。未来我也将在学院 “胸怀家国天下,矢志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引领下坚定前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级本科生陈钱航:南开大学法学院的课程设置扎实,从法理学到民法、刑法等各领域课程都具备深度,培养了我对法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参与南开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的社团活动也让我收获颇丰,通过研究法律热点、组织讲座和公益普法,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是一种社会服务和责任。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模拟法庭实践平台,我曾参加第21届 Vis Moot、第16届法兰克福模拟仲裁庭、海洋法模拟法庭以及WTO模拟法庭,这种沉浸式的实践,极大的扩展了我的国际学术视野。
同时,学院鼓励学生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我与团队成员共同策划并执行了一个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关于虚假流量经济监管的研究方案。此外,我参与了“师生四同”学术活动,和团队前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企业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合规发展,深入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培养了我对法律的社会应用和实证研究的兴趣。
优秀学生代表阿斯哈尔·努尔太,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出生在三代反恐、两代公安的家庭,在南开大学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熏陶下,立志携笔从戎,于2017年9月应征入伍,入伍前夕与其他七名南开参军学子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军入伍、建功军营的决心,两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和勉励,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最美大学生”、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第一届“天津最美大学生士兵”等荣誉称号。本科毕业之际通过直招军官政策重返军营,现服役于新疆武警总队反恐一线,为广大学子参军报国,把强军梦、强国梦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树立了新的榜样。
黄逸凡,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历任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班长、三农学社副社长等;获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南开大学共产党员标兵、南开大学研究生学生党员标兵、南开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成绩排名专业第1,曾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论文获市刑法学会颁奖;代表南开参与演讲比赛,获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一等奖、天津市第五届“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季军,讲稿刊发于《青少年法治教育》期刊;赴7地组织社会实践6次,作为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新疆支教1年,担任历史教师和校办干事;面向天津和西部地区学校、社区开展法治宣讲服务10余次。
仇晨溢,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曾任南开大学法律援助协会负责人、民法典精神学生宣讲团负责人、法学院公能朋辈导师。本科推免排名位于年级第1名,曾赴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交换,保研至清华大学法学院。曾获国家奖学金(2次)、周恩来奖学金提名奖、学业优秀奖学金,获评天津市优秀学生、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南开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南开大学三好学生、南开大学学生社团先进负责人等荣誉。曾主持或者参加国家级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4项。奔赴宁夏调研,将上万字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获3项省市级荣誉,亦获3项校级十佳荣誉;荣任朋辈导师,对接、帮助学生逾百人;深耕公益普法,扎根人民群众,建设宣讲团,公能时长逾百小时,带领集体取得省市级先进集体标兵等荣誉,并作为榜样代表参与学校共青团“五四”总结表彰会。
转自南开大学教务部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