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含六大子系统、19个模块,可生成145种图表类产品,集成了模型、算法、指标等科研成果,具体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关键农时气象适宜等级预报、植保飞防气象预报、稻麦油生长气象条件定量评估、农田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农作物发育期监测等功能模块。应用于省市县三级,省级产
江苏气象
江苏省农业气象服务
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
目录
■ 近5年农业气象服务主要亮点工作
■ 四个农业气象特色服务团队
■ 农业遥感监测服务
■ 气候好产品
■ 宿迁、连云港农场服务
■ 附件:特色农产品展示汇总
一 近5年农业气象服务
主要亮点工作
01 搭建完成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1.0
■ 含六大子系统、19个模块,可生成145种图表类产品,集成了模型、算法、指标等科研成果,具体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关键农时气象适宜等级预报、植保飞防气象预报、稻麦油生长气象条件定量评估、农田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农作物发育期监测等功能模块。应用于省市县三级,省级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市县级为250米,服务于稳产保供的关键时刻、防灾减灾的重要关头、春耕夏耘的农忙时节。后续将持续打造全省一体化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为农业气象服务数字化转型和场景式服务提供支撑。02 开展分区域、分灾种、分等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 密切关注低温冻害、高温热害、农业干旱、大风倒伏、农田积涝等农业气象灾害,针对不同的种植区域,结合作物生育进程,及时发布灾害风险预警,并给出贴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时建议,为近几年江苏粮食持续增产丰收保驾护航,并加快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风险预警准确率提供技术支撑。03 深耕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测和粮食产量预报技术
■ 主编出版《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制气象行业标准《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QX/T 665-2023》,构建赤霉病流行气象综合影响指数及等级指标,准确率由82.3%提升至87.3%。升级产量预报模型,预报成绩近年连续保持全国前列。宿迁联合农业部门成功申报《水稻雨涝灾害分级及抗逆减灾技术规程》地方标准。04开展农作物生长全过程气象服务,服务成效显著
■围绕大宗粮油和特色农作物,重点针对“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年均制作发布为农服务材料200多期,在省农业农村厅“农技耘”APP点击量年均超35万人次,每年多期服务产品获省领导批示,服务成效被新华日报等政府媒体专门报道。2024年赤霉病气象服务工作受到省领导的肯定,保秋粮服务入选中国局要情摘报。05 勇于创新,关键业务技术攻关结硕果
■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研发新系统,攻关多个技术难点,提升产品质量,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有效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6项、厅局级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软著13项,出版专著5部,技术标准5项。二 四个农业气象
特色服务团队
大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团队
大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团队开展“保姆式”气象服务,护航大蒜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江苏是全国大蒜三大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80万亩、总产约250万吨,全省大蒜年出口量为25万吨以上,是省内创汇额最高的单一农产品。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扎实推进大蒜生长发育和试验研究、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业务能力建设。为全面摸清大蒜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团队联合农科院每年持续开展11期+大跨度、高密度的分期播种试验,同步开展小气候观测。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高精度提取了全省大蒜种植分布区域。围绕大蒜生长的全过程,开展“保姆式”服务,针对播种期,提前预报最适宜的播种时段,避免烂耕烂种,提高播种质量;针对越冬期、鳞芽分化期、膨大期、收获期等关键期,开展光温水适宜程度定量评估,并结合未来天气条件,提供接地气的农事建议;针对低温冻害、湿渍害、根腐病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提醒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基于大蒜产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开展大蒜产量预报。整个生长季发布大蒜气象服务材料30多期,通过省“农技耘”APP、新媒体矩阵、气象服务群等广泛传播,深受蒜农欢迎。同时,建立了短信信息库,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天气预报预警,确保了科学合理的收获和播种时间。深挖气象因子对大蒜品种的影响,建立品质评估模型,成功申报了江苏气候好产品,为大蒜增加气象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茶叶气象服务团队
茶叶气象服务团队合作单位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淮安、扬州和镇江市气象局,共 28 名成员构成,为做好江苏茶叶生产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江苏省气候中心作为牵头单位负责主持开展江苏省茶叶生产气象服务工作,整个团队长期与涉茶科研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叶学会(协会)等部门开展合作,建立了良好的联合研发和服务机制,先后开展了10余个茶园小气候站建设、茶叶品质成分测定、茶叶生产主要气象灾害(春霜冻害、夏季高温热害、冬季冻害等)监测预警指标确定、茶叶生产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制定等工作,以及江苏省不同风险区域春茶霜冻害特征分析、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评价及保险产品设计、主要茶区日最低气温订正算法标准化、茶园开采期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2022-2023 年搭建了南京市茶叶气象服务系统,实现了茶园气象监测数据综合展示、实景监测等功能,有效赋能茶叶气象智慧化服务。团队成立以来,撰写服务材料300余期,农技耘平均点击量2000-3000次,相关新闻报道30余篇,申报地标2项,获专利1项、软著2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水产养殖气象服务团队
近年来,江苏省气象部门立足特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区域水产养殖特点,组建了江苏省水产养殖气象服务团队,为水产养殖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保障。
自2020年起,江苏省气候中心联合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稻田生态养殖创新团队,在“农技耘”网络平台开设“一稻三虾”气象服务情报专栏,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通过综合分析稻虾综合种养中的气象问题,提供趋利避害技术措施和生产建议,有效提升了种养效益。2021年至2022年,宿迁、泰州市气象局积极探索水产天气保险指数,研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气象保险产品,针对连阴雨、高温等灾害性天气,为人保宿迁分公司、紫金财产保险泰州中心支公司开发气象指数保险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该平台创建了‘触发即赔’机制,合理设定理赔触发条件,在提高保障程度的同时减少理赔纠纷的发生。
2023年,扬州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局、里下河农科所、扬州大学及相关成员单位,成立了淡水虾气象服务联盟,通过拓宽气象与农业、养殖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为高邮大虾养殖提供更精细的服务指导。同时,扬州市气象局还设计制作了“高邮大虾气象服务科普”宣传折页,组织农业气象技术人员将气象科技助农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让“会养虾”变成“慧养虾”,带动当地养殖户增产增收。2024年,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与人保财险南京高淳支公司共建江苏省首个“河蟹养殖气象科技小院”,并在高淳区团结圩、永胜圩、永丰圩等主要河蟹养殖区建成3个“淡水养殖小气候站”。这些站点通过实时监测湿度、风速、分层水温、溶解氧等关键气象和水环境要素,为养殖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帮助其科学调控水质、优化投喂策略,从而提升了河蟹的品质与产量。
通过水产养殖气象服务团队的建设,江苏省气象部门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气象科技的深度融入不仅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还为“宿迁霸王蟹”、“高邮大虾”、“固城湖大闸蟹”等区域特色品牌注入了新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专业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江苏省气象部门助力水产养殖业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科技化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气象动能,贡献了智慧力量。
设施农业团队
服务方面:针对地区特色设施作物,开展跟踪式的直通式服务,重点针对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对特色设施作物的影响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成效显著;宿迁联合太平洋等保险公司开发设施大棚保险,2024年2月宿迁持续性雨雪和低温冰冻天气期间,宿迁市局开展农业保险理赔直通式服务,引导保险公司畅通理赔绿色通道,迅速推进灾情处置及勘查赔付,切实做到应赔尽赔快赔;融合“三园”建设,在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科技园、徐州康田科技园开展小气候、设施作物生长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
科研方面:针对不同设施类型,构建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小气候精细化预报方法;聚焦智慧生产,基于设施内实景监测图像,开展设施作物图像识别处理及图像表型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和反演研究;立足温室生产能耗,构建了基于光温能耗的温室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实现了江苏设施农业生产优势区域的科学划定,区划结果为各地进行温室结构设计、环境调控和配套设施种植技术等的优化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 农业遥感监测服务
开展了主要粮油作物种植信息卫星遥感监测决策服务。
利用高分等多源卫星资料,应用机器学习和关键物候期植被指数阈值等方法,建成了适用于江苏的作物遥感判识模型和算法,实现了全省主要粮油作物10米级精细化遥感判识,并结合国产风云卫星开展了冬小麦和水稻收获进度以及作物全生育期长势监测评估。应时任分管副省长要求,连续三年制作冬小麦和水稻面积卫星监测决策咨询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获省领导批示和好评。拓展了基于保险的粮食作物受灾信息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基于米级(2m)商业卫星资料,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精细化评估技术,开展了精细至乡镇的水稻倒伏面积遥感判识,为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单位提供作物判识和长势监测评估定制化产品,通过高精度遥感产品确定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为人保公司等定损理赔提供依据,支撑金融气象新质生产力。
四 气候好产品
江苏丰县
牛蒡
■ 地理标志产品与脱贫攻坚的双重驱动力
江苏丰县的牛蒡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质的生态土壤,获得了诸多荣誉。牛蒡在2013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并于2020年10月通过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认证,获得“中国牛蒡之乡”称号。此外,丰县牛蒡还于2021年入选“中国气候好产品”,成为全省首个荣获此项殊荣的农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其市场地位。通过央视等媒体的多次宣传,牛蒡产业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盐城响水
西兰花
■ 绿色科技与品牌建设的成功典范
盐城响水的西兰花也因其优质的气候和科学化的栽培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强大的品牌效应。2017年,响水西兰花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在2018年获得“响水西兰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一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也为其赢得了“中国西兰花之乡”称号,并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农业丰收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等多个奖项。2024年,响水西兰花再次入选《中国天气》的“节气名优特产品目录”,展示了其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卓越表现。同时,西兰花产业的科技化转型和三产融合使得这一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涟水
芦笋
■ 绿色食品与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江苏涟水的芦笋产业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至今,涟水芦笋已从初期的单一生产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近年来,涟水县大力推动芦笋产业,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成功注册了“涟水芦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实施标准化种植、冷链运输和品牌建设,涟水芦笋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并在2024年入选了“中国天气”的“节气名品”。此外,涟水芦笋的成功转型,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南京金陵龙针与金陵龙毫
■ 传统茶叶与气候的完美结合
金陵龙针和金陵龙毫是江苏南京江宁黄龙岘地区的传统名茶,凭借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培养出优质的茶叶,屡获荣誉。2023年,金陵龙针和金陵龙毫入选了“中国气候好产品”,并多次获得南京茶叶协会的金奖和银奖。茶叶的生产不仅延续了传统工艺,还在品牌打造、茶文化传播上持续创新,为地方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五 宿迁、连云港农场服务
宿迁依托省农垦集团-宿迁分公司,连云港依托省农垦集团-东辛农场分公司试验种植基地,打造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农业气象物联网,开展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试验,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半固定标准化作业点,联合研究大田作物气象适宜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为农场提供定制化、精细化服务产品,关键农事季节,开展“驻场”服务,实现气象为农服务全周期、全链条,建立“气象-农场-高标准农田”社会服务新模式。
宿迁市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观测站
附件:
特色农产品展示汇总-气象局.xlsx
来源:江苏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