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拔节期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阶段,此时科学追肥能促进茎秆粗壮、穗粒饱满。但不少农户对拔节肥的施用时机和选肥技巧存在困惑。本文结合多地农技指导和实践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详细解答。
小麦拔节期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阶段,此时科学追肥能促进茎秆粗壮、穗粒饱满。但不少农户对拔节肥的施用时机和选肥技巧存在困惑。本文结合多地农技指导和实践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详细解答。
拔节肥的施用时间并非固定,需根据小麦长势和气温变化灵活调整,重点抓住以下两个判断标准:
1. 时间节点:
正常播种的小麦,拔节期通常在3月中下旬(黄淮海主产区)至4月初(北方较冷地区)。
若冬季低温导致苗弱或播种较晚,可适当提前至3月上中旬;反之,旺长田可推迟到**拔节后期(约3月下旬)。
2. 田间观察法:
看茎节:拔起一株麦苗,若基部第一节间伸长0.5厘米左右,且主茎露出地面约2厘米,即为拔节标志。
看叶片:返青后第四片新叶完全展开,叶色由浓绿转为浅绿(褪淡),说明营养消耗增加,需及时追肥。
1. 首选肥料类型
尿素:每亩用量8-15公斤,具体根据苗情调整。一类苗(壮苗)施10-15公斤,二类苗(中等苗)8-12公斤,三类苗(弱苗)可增至15公斤。
复合肥:推荐高氮低磷钾配方(如20-10-10),补充氮的同时兼顾磷钾,促进根系发育和抗倒伏。
叶面肥:若底肥不足或出现黄叶,可喷施磷酸二氢钾(100克/亩)+尿素(100-150克/亩),快速补营养。
2. 特殊情况的选肥建议
旺长田:减少氮肥用量,增施钾肥(如硫酸钾5公斤/亩),或喷施矮壮素控旺。
盐碱地:搭配腐殖酸钾或矿源黄腐酸钾(1-2公斤/亩),缓解盐害。
抗倒伏品种:适当减少氮肥,避免茎秆过软。
1. 分类管理,对症下肥
旺苗:推迟到拔节后期施肥,亩施尿素8-10公斤,配合镇压或化控。
壮苗:3月中下旬亩施尿素10-15公斤,肥水同步(干旱时浇水)。
弱苗:返青期已追肥的,拔节期可减量至5-8公斤;未追肥的则需早施重施。
2. 施肥结合墒情
土壤干旱时,追肥后及时浇水,促进肥效吸收;雨水多的地区(如沿淮稻茬麦)注意清沟排水,防涝害。
3. 避开极端天气
寒潮前3-5天避免施肥,低温过后若发生冻害,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补救。
4. 机械化深施增效
采用机械沟施或穴施,深度10-15厘米,减少挥发损失。无人机撒播仅适用于叶面肥,固态肥需人工或机械深埋。
误区1:拔节肥越早越好
过早施肥易导致无效分蘖增多,群体过大,后期倒伏风险高。
误区2:氮肥越多越高产
过量氮肥会引发贪青晚熟,籽粒灌浆不足,建议总氮量不超过20公斤/亩。
误区3:忽视微量元素
缺锌、缺硼地区可加施硫酸锌(1-2公斤/亩)或硼砂(0.5-1公斤/亩),预防“小花退化”。
小麦拔节期管理“三分种,七分管”,科学施肥是稳产高产的核心。农户需结合苗情、天气和土壤条件,灵活调整施肥策略。
来源:掉下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