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何曾尽汗青:儒家史观的三大鄙陋之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9 15:00 4

摘要:司马迁虽自称继《春秋》,但《史记》中将项羽入本纪、为游侠刺客列传,肯定张良、陈平、曹参等显要退修黄老,体现了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对非正统的宽容,及对黄老“因循自然”的服膺。

儒家在写史时的三大鄙陋之处最需人警惕:

1.道德评判凌驾于史实之上。

2.政治的合法性优先于客观性。

3.人物形象的脸谱化。

本文试浅论之——

伯夷叔齐采薇图。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1. 周代的史官传统

⑴先秦史官本属独立的职官系统。

《周礼·春官宗伯》载:“太史掌邦之六典。”(“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等六种典籍)

⑵“书法不隐”的独立职业精神。

《左传·宣公二年》载晋国史官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孔子赞其“书法不隐”,即秉笔直书。

⑶彼时之史学属“王官之学”,由官方垄断,为王室服务,非私人著述。

董狐画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2. 汉代儒史合流

⑴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

司马迁虽自称继《春秋》,但《史记》中将项羽入本纪、为游侠刺客列传,肯定张良、陈平、曹参等显要退修黄老,体现了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对非正统的宽容,及对黄老“因循自然”的服膺。

班固确立“综儒学、正得失”的标准。

其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史记》是“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并以儒家的伦理重构了历史评价体系,将“桀纣之恶”强化为道德的反面教材。

班固修史。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3. 唐代官修前史

⑴唐太宗开设史馆为前朝修史、宰相监修的定制。

唐代三教并重,修史还具有“以儒为本,兼采佛道”的特点,如《晋书》中有佛图澄的传记《艺术传》及道教的《葛洪传》等。

韩愈提出“文以贯道”(《送陈秀才彤序》),宋代理学家改之为“文以载道”,史书成为儒家的道统载体。

韩愈画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㈠道德评判大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描绘

1.“春秋笔法”的伦理暴力

《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仅六个字却通过“克”字暗含对郑庄公“失教”的道德谴责。杜预注:“称郑伯,讥失教也。”这种以微言大义替代事件全貌的书写方式,开创了儒家“以道德审判代历史叙述”的先例。吕思勉先生称其为:“孔子修《春秋》,寓褒贬于文字,实开中国史家主观介入之端”(《中国通史》,1944)。

2.司马迁也不免俗

《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虽客观地记载了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的历史功绩,却仍以“背关怀楚”(反对刘邦称王,放弃关中回到楚地)、“自矜功伐”等儒家话语对其进行道德矮化。钱穆先生对此批评道:"史迁欲为项羽立传,终不免以成败论英雄,此儒家正统史观之桎梏也"(《国史大纲》,1940)。

司马迁画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㈡政治合法性的选择性记忆

1.“为尊者讳”的制度化书写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刻意隐去晋文公召周襄王至践土的历史细节,《公羊传》直言:“曷为不言‘天王狩于河阳’?讳以‘臣召君’也”。这种为维护君臣纲常而篡改史实的做法,被顾颉刚斥为“层累构造的历史神话”(《古史辨第一册自序》,1926)。

2.唐太宗干预史书编纂的典型案例

据《贞观政要·文史》记载,唐太宗多次要求观览《起居注》,最终迫使房玄龄删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这种“帝王修史”的现象印证了余英时的论断:“儒家史学本质是权力话语体系,其‘直笔’传统始终在与政治权威博弈”(《朱熹的历史世界》,2003)。

唐太宗画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㈢人物的脸谱化对冲了历史的丰富性

1.曹操形象的系统性污名化

陈寿在《三国志》中尚称曹操为“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至朱熹的《通鉴纲目》则采用“刘备绍汉统”的笔法,通过“帝蜀寇魏”的叙述重构正统观,曹操的形象遂被系统性地污名(参见刘子健的《宋代的正统论与曹操评价》,1988)。这种演变过程揭示了儒家“忠奸二元论”对历史人物的暴力切割。田余庆指出:“曹操形象的妖魔化,实为宋明理学强化正统观的副产品”(《秦汉魏晋史探微》,1993)。

2.对女性的性别遮蔽

班昭在编纂《续列女传》时,依然严格遵循刘向“列女存乎鉴戒”(《汉书·叙传》)的儒家标准。明末清初著名女书法家蔡玉卿的书法成就仅载于《漳州府志》,称其“仿黄道周书,人莫能辨”。杜维明对此反思道:“儒家史学将女性简化为道德符号,导致半数人类经验被排除在历史叙事之外”(《儒家思想新论》,1996)。

3.其他还有“曲笔”维护汉家正统、遮蔽科技文明等

《魏书》称拓跋氏为黄帝后裔,《晋书》将刘渊匈奴政权写作“汉赵”,实际上是体现了韩愈“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原道》)的汉家正统观念。《天工开物》在清代失传,因其“于功名进取无关”(宋应星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仅在《梦溪笔谈》中有详载,《宋史·方技传》则仅列其名。这反映了儒家“重道轻器”的思想。

曹操画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梁启超在《新史学》(1902)中痛斥旧史“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主张建立“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科学史学。

2.“年鉴学派”的跨文化呼应

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史学流派之一“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针对儒家史观指出:“将历史简化为帝王将相的家谱,如同仅通过浪花来认知海洋”(《论历史》,1969)。这与李开元“走出司马迁陷阱(如‘一家之言’史料的单一性,纪传体对制度、经济、社会结构等宏观层面的忽视等)”(《秦崩》,2007)的呼吁形成了跨时空对话。

梁启超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1.学一下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历史研究要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的场景

适当跳出儒家的定见,方会理解舜的完美只是一种童话,方能看到《齐民要术》里的民生智慧,方能听到《蛮书》中的边疆呼吸、甚至《型世言》里的市井心跳。他们与正史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完整肌理。

2.不要轻视野史的史料价值

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揭露了朱元璋诛杀功臣的细节,如蓝玉案“坐党死者万五千人”。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载李自成的科举题目是“天下大旱,路在何方”,记录张献忠的“七杀碑”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与清廷的污名化不同。它们正好补了正史之缺。

3.永远记住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那句话“没有一座文明的丰碑,不同时也是一份野蛮暴力的实录”(《历史哲学论纲》),永葆质疑的精神。

陈寅恪先生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2] 钱穆. 国史大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3]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4] Braudel, F. On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李开元.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来源:耐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