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人”与当代人的对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00:17 5

摘要: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千年流淌的萨拉乌苏河,万年沉默的遗址遗存,共同汇聚成萨拉乌苏的风姿神韵,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双重魅力。

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千年流淌的萨拉乌苏河,万年沉默的遗址遗存,共同汇聚成萨拉乌苏的风姿神韵,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双重魅力。

遗址价值:从科考研究到保护传承

“河套人”的牙齿。1922至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中,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在该遗址出土的约200件旧石器中,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被人类解剖学家步达生命名为“The Ordos Tooth”。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发现较多的旧石器,也是在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打破了西方学术界“亚洲没有旧石器时代”的疑断,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20世纪40年代,裴文中先生将这颗牙齿化石代表的古人类称为“河套人”。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汪宇平来到萨拉乌苏进行考古调查,新发现了范家沟湾旧石器地点,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在萨拉乌苏发现有确切地层的旧石器遗址点。198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贾兰坡带队在萨拉乌苏河一带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对范家沟湾遗址点进行正式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研究“河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提供重要资料。至今,考古学家们在萨拉乌苏遗址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和研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化石,出土标本10000余件、石制品1000余件、动物化石近万件,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碎骨、木炭、烧骨、灰烬等。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还印证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1923年的萨拉乌苏河谷

萨拉乌苏1923年的发掘地层

1980年8月21日萨拉乌苏科学考察队员在宁夏银川与贾兰坡(前排右起第4)会面合影

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形成时间约在第四纪晚更新世。遗址保存着丰富的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与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等信息,对于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环境学等学科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作为亚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骨的始现地之一,萨拉乌苏遗址揭开了亚洲人类起源的神秘面纱。

遗址价值。遗址中发现了距今10万至5万年前的“河套人”化石,填补了东亚古人类演化过程的缺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东亚古人类生存、演化和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走向繁荣的重要见证以及人类多地起源说的重要证据。同时,该遗址是更新世晚期地质特征的典型遗迹和罕见的沙漠大峡谷景观,是著名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和萨拉乌苏组的命名地;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在世界史学及地质学、古环境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地位。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规划与措施。为了做实做好萨拉乌苏遗址的保护工作,乌审旗把萨拉乌苏遗址规划工作摆在首位,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担纲,于2008年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萨拉乌苏遗址(乌审旗段)保护规划》,于2013年编制了《内蒙古鄂尔多斯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目前因规划周期所限,正在进行修编工作。

根据遗址保护规划,乌审旗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近年来,投入数亿资金用于遗址公园的建设。2023年8月,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建成运行;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完成遗址公园核心区9户居民的搬迁工作;建成邵家沟湾遗址点保护棚,缓解和降低遗址点的灾害压力。

邵家沟湾遗址点、保护棚

按照遗址公园规划要求,管理局开展公园内自然道路、导览设施、观景平台、游客停车场、通讯设施、24小时监控全覆盖设施、景观小品、考古体验棚、研究中心以及周边餐饮、住宿、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活化利用:从文化资源到展示体系

遗址资源属性。截至目前已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人类化石出土地点1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点3处、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出土地点22处、哺乳动物及鸟类化石47种。萨拉乌苏河四季风景变幻,湿地候鸟掠天徙地,特别是秋季的漫河红透,自然风姿与人文底蕴浑然一体,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遍布沟湾的遗址遗迹,回荡着“河套人”的生活足音;沉默的动物化石,讲述着远古的生命故事;“河套人”的牙齿化石,诉说着人类的小儿时节;丰富的石器工具,书写了“河套人”石破天惊的文化序言,它们与萨拉乌苏河欢腾的浪花共同组合成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的黄金资源,为构建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石与精神支撑。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标本

萨拉乌苏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器

“河套人”牙齿化石模型(现藏于天津自然博物馆)

构建展示体系。全面系统构建以遗址公园阐释和自然景区观览为圆心,博物馆展示为半径,室外原状保护、沙漠峡谷风光为圆周的全域闭环展示体系。百年考古成果、十里风光带将萨拉乌苏遗址的自然人文价值浓缩一域。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把遗址价值、出土文物、科考历程聚合一身。遗址驻足、大众考古、自然观光、景区小品成为内容提要,室内展览、室外陈列、知识普及、景点浏览、雕塑品鉴等共同汇聚成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体系。

打造品牌活动。以遗址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为导向,融合独树一帜的自然景观价值,借助现有博物馆和遗址遗迹,立足乌审旗地域文化风情,塑造丰富多样的品牌主题活动。2023年成功举办“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借助国内外智库资源,达成一批新的研究共识,形成一批新的理论成果。2024年,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节目报道了《探秘萨拉乌苏》,为公众讲述了萨拉乌苏遗址的保护发掘现状以及这片土地蕴含的深厚底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同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徒步爱好者汇聚萨拉乌苏,在穿越峡谷的徒步竞赛中,感受“暖城之约·领步山河·探索文明”活动的独特魅力。近两年,30余家媒体对各类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新闻宣传共200余篇。

管理局主动与高校、研学机构、周边省份密切联系,建立起萨拉乌苏研学教育长期合作机制,并细化研学群体,设计专业版、科普版的研学路线及研学手册。2024年暑期,遗址公园迎来一群来自广东的“小土豆”——萨拉乌苏地理科考研学营活动的高校学子们。学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遗址公园腹地,深层次了解遗址公园历史文化,亲身感受到萨拉乌苏自然风光,进一步激发学子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对自然与科学的热爱。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为当地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自然、科学等教学资源。2024年5月,乌审旗河南学校组织七、八年级学生走进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升文化素养。近两年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82批次,近2万人次。

每年定期开展不低于20次的“六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更有效地发挥和延展遗址公园的社教功能。2022年,乌审旗启动“艺说萨拉乌苏”系列活动,通过写生、摄影、歌曲、舞蹈等文艺表现形式向公众全方位展现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自然风情,结合公园建设,倾情讲述萨拉乌苏故事。通过上述展示体系的构建和品牌活动的开展,以及诸如学术论坛、研学活动、体育赛事、艺术节等活动的持续举办,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的品牌形象不断完善、品牌内涵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服务至上:从室内鉴赏到室外休闲

自2013年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以来,乌审旗人民政府在加大保护力度、构建展示体系的基础上,立足遗址公园的自然风貌、人文内涵,结合公园的休闲特色,积极推进和完善遗址公园的休闲设施体系建设。

休闲服务设施。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位于公园入口处,占地面积544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多平方米。宽阔的馆前广场,既具有来园观众的集散功能,又有交通工具的停泊功能;馆内以“探秘‘河套人’——萨拉乌苏的旧石器时代”为主题铺设展览,同时配置了饮品区、文创区等休闲区域,供观众在休闲娱乐中品鉴“河套人”的古往今来。

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内建成了考古体验棚、遗址保护棚和4处观景平台。占地面积490平方米的考古体验棚,以范家沟湾的考古历史、考古发现、考古科普为背景,打造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互动学习场所。占地面积670平方米的遗址保护棚,全面系统地展示邵家沟湾遗址点内涵及挖掘现场,让观众在漫步河畔时,轻松感受遗址公园的自然与人文胜景。

在39公里弯曲狭长的河畔地带,设置了100多个导示导览牌,在核心区设置了智慧导览系统,供游客通过手机实现自主智能语音讲解,可让游客进一步了解每个遗址点的文化内涵。依据河流走向、沿岸台地起伏,依托原有土路铺设砂石路,将遗址点、保护棚、体验棚、观景台、景观小品等合理贯穿,形成休闲、娱乐、鉴赏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服务网络。

品牌吸引公众。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实行免费开放,采用多种方式让公众在休闲中了解品鉴遗址的原貌和考古发掘过程,亲身感受遗址的价值和魅力。同时,管理局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社区等品牌活动,为观众提供一个寓学于娱、寓教于乐、寓智于闲的广阔空间,使这座矗立在大自然中的遗址公园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满足公众需求。

走向未来:从保护创新到人民福祉

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为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将继续加强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提升遗址公园的展示与阐释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考古研究、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考古研究基地。

一是加强遗址保护与研究。遗址保护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将继续加强遗址保护工作,完善保护规划,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力度,确保遗址的安全和稳定。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遗址研究工作,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深入挖掘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是提升展示与阐释水平。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将通过数字化技术、现代展示手段等方式,增强阐释与展示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展示体系,加强讲解队伍建设,结合AI讲解与机器人讲解,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将依托萨拉乌苏文化和自然遗产,挖掘文化旅游价值,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公园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推出更多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四是打造国际化考古研究基地。萨拉乌苏遗址作为享誉世界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化考古研究基地,推动萨拉乌苏遗址的研究工作走向世界。

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这座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忆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自然共生。未来,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将继续肩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执笔:丽娜 阿拉腾高娃 杭晓菊)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