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赵之战拉开了帷幕。白起,原本是秦国的一名普通士兵,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在秦国急需军事人才之时,丞相魏冉发现了白起的潜力,并向秦昭襄王大力举荐。
秦昭襄王意图扩大秦国的版图,赵国成为了他的目标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赵之战拉开了帷幕。白起,原本是秦国的一名普通士兵,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在秦国急需军事人才之时,丞相魏冉发现了白起的潜力,并向秦昭襄王大力举荐。
白起得以获得重用,开始在战场上展现其非凡的军事天赋。他率领秦军南征北战,为秦国夺取了众多城池,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魏冉的支持下,白起能够专注于军事事务,不受朝政纷扰的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昭襄王对魏冉的权势产生了不满。魏冉作为秦昭襄王的舅舅,在政坛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这让秦昭襄王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
于是,秦昭襄王决定削弱魏冉的势力,最终将魏冉逐出了朝堂,其集团也随之垮台。白起作为曾受魏冉提携的将领,处境变得十分艰难。
他失去了强大的政治后盾,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就在此时,秦赵之间的战争爆发了。秦国对赵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白起认为应当乘胜追击,一举攻下赵国。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判断此时是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
然而,丞相范睢却向秦昭襄王建议停止进攻,认为此时不宜继续深入。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下令停止了对赵国的进攻。
这一决定让白起极为不满,他认为秦昭襄王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白起性格刚烈,处世直爽,对于秦昭襄王的决策,他选择了以闭门不出,以病为由拒绝再带兵作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向秦昭襄王示威,表明自己对决策的不满。
白起的不满情绪在秦国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也让秦昭襄王对他产生了不满。
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如秦昭襄王所期望的那样。赵国不仅没有按承诺割让城池,反而联合齐国共同抗秦。
这让秦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秦昭襄王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失误,决定再次出兵攻打赵国。
然而,此时的白起却不愿再出征。他心中暗想:“当初你不让我攻,现在却要我出兵?”他坚持认为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出兵时机,再次以病为由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秦昭襄王亲自向白起解释当初不让他出兵的原因,希望他能够理解自己的决策,并带领秦军出征。但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已经获得了喘息之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秦国此时出兵难以取得胜利。
尽管白起的看法有其合理性,但秦昭襄王已经下定决心,派王陵领兵出征。然而,在邯郸,秦军遭遇了赵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面对前线的失利,秦昭襄王再次要求白起出征,并派范睢亲自前往劝说。白起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此时出兵并非上策,再次拒绝出征。
范睢无功而返,秦昭襄王对此大为恼怒,他认为白起是在故意违抗自己的命令,是居功自傲的表现。
尽管白起的判断是基于他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分析,但秦昭襄王却无法接受他的拒绝。秦昭襄王加派兵力继续对赵国发起进攻,但经过多番僵持,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秦国的军队在邯郸城下陷入了困境,士气低落
当白起得知前线的战况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八个字:“不听臣言,今果何如?”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对白起自己军事判断的自信和对秦昭襄王决策的质疑。然而,他的这句话却进一步激怒了秦昭襄王
最终,秦昭襄王无奈之下亲自前往白起的府邸,请求他出兵。秦昭襄王放下了君主的尊严,希望白起能够看在秦国的利益上,带领秦军出征。
但白起仍然坚持己见,甚至以死相逼,拒绝出征。秦昭襄王愤怒离去,他对白起的不满达到了极点。
邯郸之战的惨败使秦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仅损兵折将,还使得秦国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秦昭襄王将这场失败的怒火发泄到了白起身上,认为他的抗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盛怒之下,秦昭襄王下令处死白起。这位曾经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就这样在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白起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那个权力异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臣子的命运往往难以自主掌控。
白起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关系中,最终成为了牺牲品。他的命运,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来源:发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