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始祖张子中,以移民而至,筚路蓝缕,“占籍但十亩,实始居穷荒”,生存维艰。自二世迄六世,皆以农耕为业,然秉持“和气播仁里,古道照严壑”之念,睦邻友善。经累世勤苦积累,家赀渐丰,族中子弟亦怀高远之志。
淄川张氏,其原籍河北冀州枣强县。明永乐间,徙居淄川,卜宅淄城南巷。
初,始祖张子中,以移民而至,筚路蓝缕,“占籍但十亩,实始居穷荒”,生存维艰。自二世迄六世,皆以农耕为业,然秉持“和气播仁里,古道照严壑”之念,睦邻友善。经累世勤苦积累,家赀渐丰,族中子弟亦怀高远之志。
六世祖张聪,能诵《论语》而入黉宫,有“入对汉廷策,煌煌明常彦”之誉。七世祖张暴,“耆硕重里闾,厚质遵常道”,德行昭著,为乡人称颂。至八世张敬,字尔和,号松石,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登进士第,官拜礼部仪制司主事,自此张氏家族踏入官宦之列,渐趋显赫。
其后,历经大书法家张中发、宰辅张至发兄弟,延至张元,明清两代,张氏一门进士二人、举人七人、仕官二十五人、荫赠九人 。其家族德厚流光,著述宏富,于淄博之地,影响深远,堪称望族。
张元者,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 ,字长四,又字殿傅,号榆村,乃山东淄川人贾庄人,其父张永跻、其子张作哲,皆举人,从父拔贡张笃庆,诗文名噪一时。张元其笃志向学,博闻强识,力学超乎常人,平日手不释卷。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后任鱼台县教谕。
齐鲁古道,素为通衢,北达幽燕,南抵江淮,车马骈阗,行人如织。道之所经,城邑乡镇,皆因之兴盛。其间货殖往来,百货汇聚,沿途酒肆、茶坊、客栈、商铺,鳞次栉比。昼夜之间,喧嚣之声不绝,实乃繁华之极。
杓山村者,恰处齐鲁古道要冲,占尽地利之便,乃闻名遐迩之驿站也。其间业态纷繁,市肆熙攘。有营旅店者,馆舍整洁,卧榻安适,以待行旅之人投宿;设车马店者,槽枥完备,刍秣丰足,供往来车马歇脚。商铺林立,百货杂陈,诸般货物,应有尽有,商客辐辏,交易频繁。又有开茶水店者,茶汤清冽,香气氤氲,为行人解乏消渴。更有以人力车夫为业者,奔走于途,不辞劳瘁,助力货物运转与人行往来。
至于贩夫走卒,自南而北,自北而南,络绎不绝。或肩挑重担,或车载货物,皆为生计而奔波。或于市中售卖土产,或长途贩运奇货,行色匆匆,各怀营生之念。街巷之间,人语喧阗,车马交错,好一派热闹繁华之象,尽显古道驿站之昌盛与活力 。
张元游至于此,天忽降雨。暮色四合,雨幕沉沉,遂宿于杓山。是夜,雨声淅淅,敲窗入户,山影隐于暗夜,一片凄迷。元辗转榻上,思乡之情、羁旅之愁,纷至沓来,难以成寐。
及平明,云散雨歇,元起身整衣,出而临野渡。但见秋水汤汤,波平如镜,野渡无人,唯舟自横。举目前路,秋山连绵,峰峦叠嶂,薄雾笼罩,若隐若现。
此时,日色清冷,霜华凝重,草木皆披银装;秋风高劲,长空澄澈,孤雁数点,自在闲飞。元伫立良久,而后登程。及行至山巅,回首遥望早发之处,唯见万峰罗列,云遮雾绕,杓山已遥隔其间。
此情此景,触动心怀,元遂援笔赋《杓山早发》一诗:
雨暗杓山夜,凄凉旅思艰。
平明临野渡,前路出秋山。
日冷霜华重,风高雁影闲。
却看早发处,遥隔万峰间。
”诗中雨夜之凄清、旅人之愁绪,跃然纸上。平明秋山之景,霜重雁闲,意境高旷。末句回望早发之地,余味无穷,尽显其才情卓绝。此诗既成,本为杓山之佳话,流传后世,然知之者少,莱芜地方文史专家,藏书名家,陡峪红叶山楼主人李秋峰老师告之,余知之而大喜,遂作此文并诗三首乃记之。
念张榆村先生夜宿杓山村有怀
齐鲁古道夜栖迟,雨叩窗扉意万丝。
野渡平明秋影瘦,霜天向晓雁行迟。
遥瞻前路峰千叠,回望栖身梦一驰。
羁旅愁怀谁与诉,山川入墨自成诗 。
怀张榆村先生夜宿杓山村
雨湿幽村忆昔贤,张公曾此夜无眠。
寒灯照影愁羁旅,暮雨敲窗叹逝川。
野渡残霜留旧迹,秋山晓色映新篇。
长歌一阕思君处,千古高才韵自传。
忆张榆村先生杓山夜宿
古道杓山岁月悠,张公宿处韵长留。
雨敲夜幕添羁思,风抚秋林惹别愁。
破晓霜寒凝旧梦,平明野渡载孤舟。
遗篇读罢情难已,千载高怀忆不休。
作者简介
笔名:长勺野老
莱芜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莱芜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