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开篇暴击,看教员如何用200字教我们解决复杂问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07:03 4

摘要:甲方要求三天内拿出一套覆盖全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可数据报表、用户画像、竞品分析像一团乱麻堆在眼前。

昨天下午,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方案文档发呆。

甲方要求三天内拿出一套覆盖全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可数据报表、用户画像、竞品分析像一团乱麻堆在眼前。

刷朋友圈时看到有人发:“成年人的崩溃,从接到复杂任务开始。”

我苦笑着点了个赞,顺手又划到短视频页面,任由算法推来的搞笑段子淹没焦虑。

直到书架上那本翻旧的《毛选》闯入视线。

翻开第一卷,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赫然写道: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短短200字,却让我在凌晨的出租屋里猛地坐直了身子——

原来解决复杂问题的终极心法,教员早用两页纸说透了。

破局的关键:先分清“甘蔗渣”和“甘蔗肉”

朋友老张创业三年,每天在办公室熬到半夜。

上个月他红着眼眶找我喝酒:“团队执行力差,客户总压价,同行还抄袭,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我反问他:“这三件事里,哪件捅一刀能要你命?”

他愣住半天,突然拍桌子喊道:“当然是客户流失!”

这像极了《毛选》开篇的智慧。

1925年的中国,有人盯着军阀混战,有人焦虑列强压迫,教员却劈开迷雾: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是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朋友。”

复杂问题从来不是一锅乱炖,而是层层包裹的笋壳。

去年帮某电商团队做咨询,负责人抱怨流量贵、转化低、退货率高。

我们按教员的方法画了张“敌友图”:真正的敌人是占GMV 60%却带来80%售后纠纷的低价爆款;朋友则是复购率达35%的老客社群。

砍掉30%SKU(库存单位)聚焦中高端线后,利润率反而翻了倍。

那些在短视频里教你“十大成功秘籍”的导师不会说:盯着十个痛点的人,最后往往被一个漏洞淹死。

表弟去年考公失败后沉迷“上岸玄学”,手机里存着十几个讲申论套路的视频。

我把他拽到社区居委会蹲点三天,看工作人员调解夫妻吵架、处理化粪池堵塞、挨家挨户登记疫苗接种。

回来路上他说:“原来群众工作不是背金句,是看谁先闻到下水道的臭味。”

这让我想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教员用32天走访五县,发现祠堂里吃人的礼教、田埂上抗租的佃农,远比书斋里的理论鲜活。

当他在报告中写下“矫枉必须过正”时,连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都惊掉了眼镜。

某互联网大厂曾推出“助农直播”项目,策划会上全是“下沉市场”“私域流量”这类黑话。

直到产品经理在贵州山里住了一周,发现农民最需要的不是直播间打赏,而是能让猕猴桃多存放三天的保鲜技术。

资本用算法给你造信息茧房,教员教你把茧房撕开闻土腥味。

那些刷一天短视频也理不清的思绪,往往会在菜市场砍价、在工地数钢筋、在ICU门口守夜时突然通透。

读者小林给我留言:“您文章里说穷人要戒多巴胺,我卸载了所有娱乐APP,现在每天看书四小时、写作两小时,为什么还是焦虑?”我回他:“你在用绣花针凿城墙,还是拿军刺捅心脏?”

《毛选》开篇看似在分析阶级,实则在示范如何调配资源。

确定“敌人是少数军阀买办”后,立刻抛出策略:“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

”抗美援朝时,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教员给彭总的电报就八个字:“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

认识一位做知识付费的“逆袭者”。

当所有人都在卷99元训练营时,他锁住“中小企业主融资”这个细分需求,把200页的行业报告拆成50条短视频,每条都带真实银行过审案例。

半年后同行还在拼价格,他的客单价已涨到2万元。

普通人最大的幻觉,是把“忙碌”当“专注”。

就像某些人号称学《毛选》,却在“左倾”“右倾”的概念里钻牛角尖,却忘了开篇就在教最朴素的真理:90%的难题,本质都是资源错配。

写在最后:

去年参观韶山教员纪念馆,玻璃柜里陈列着教员晚年批注的《二十四史》,字迹从遒劲到颤抖,但每条批注仍力透纸背。

解说员说:“教员看到基层医疗问题,会直接让护士教他打针;讨论原子弹原理,非要科学家用火柴棍摆模型讲明白。”

反观当下,我们刷着“三分钟读懂《毛选》”的视频,却懒得翻开书;收藏“职场权谋术”的帖子,却不敢推开领导办公室的门。

资本用多巴胺劫持我们的注意力,而《毛选》开篇200字就像一盆冰水——

它不喂鸡汤,只递解剖刀。

朋友问:“现在学这些还有用吗?”

我想起开国大典前夜,教员在菊香书屋修改《论人民民主专政》,突然搁笔对卫士说:“要是革命失败了,我就回岳麓山当教书先生。”

你看,真正的方法论从不怕时过境迁,因为剖开问题的狠劲,永远比算法精准。

(在历史案例中解读教员的思维,并转换成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获取方法:

来源:周亦见史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