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晋县东河庄村名的由来,《宁晋县地名志——宁晋县地名资料汇编》:该村石佛寺石佛上刻文记载:该村系廮陶古郡野庄头村。乡老云,该村多年无讼事。某年县官到此曰:“野庄头不野,有南、北河庄,何无东河庄?”从此改为今名。野庄头改名东河庄,是什么时候的事呢?以史实为依据,以真实准确为准绳,让我们一起来详加考证,订历史之讹、补历史之缺。一、东河庄,原名“野头庄”、“东野庄”,不叫“野庄头”。摘要:关于宁晋县东河庄村名的由来,《宁晋县地名志——宁晋县地名资料汇编》:该村石佛寺石佛上刻文记载:该村系廮陶古郡野庄头村。乡老云,该村多年无讼事。某年县官到此曰:“野庄头不野,有南、北河庄,何无东河庄?”从此改为今名。野庄头改名东河庄,是什么时候的事呢?以史实为依
东河庄,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宁晋县志》写作“野头庄”。康熙《宁晋县志》卷一,城南乡村庄集市:“野头庄,一七(集)”。明隆庆四年(1570)《新建勘明宁晋县学田碑记》,岁次庚午十月朔日立石,碑阴有“东野庄”。“东野庄”无疑是“野头庄”改名为东河庄的活化石、铁证据。宁晋乡愁2022年09月22日 《东河庄:古名“野头庄”,不是“野庄头”》,笔者已详细论述,在这里不展开论述。
二、南河庄、北河庄村名的由来,可资参照。
北河庄原名“沙沱村”,元代仍名“沙沱村”。现存北河庄村赵氏祖茔元代墓碑,其碑文刻有“宁昌县南十五里沙沱村。”《明授修职郎敬斋赵公墓志》亦载:“元封中郎将讳璧。公本旧宁昌沙沱村人。”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卷一《村庄》记载的“北河庄、南河庄、东河庄”。康熙十八年,是“野头庄”、“东野庄”改名“东河庄”的时间下限。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畿辅义仓图 宁晋县图》标注的“北河庄、南河庄、东河庄”。
四、明代杜崇元居于宁晋东河庄、葬于东河庄,赞皇县提供的这一史料,为考证助力,提供了参考。《赞皇县杜氏祠堂资料文献》:“举人9人:杜崇元,7世,居宁晋东河庄 。”杜宝恒主编《许亭村志》:
杜永泰(监生):杜氏五世祖,生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资质聪明,勤奋好学。正德十五年(1520年)中监生,授山东乐陵县主簿,葬赞皇县行乐村南杜家坟。有碑记。
杜崇元(举人):,杜氏七世祖,明正德十年(1515年)生于赞皇许亭村。自幼聪颖,极善读书。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科考中举,授宁晋县知县。任宁晋知县期间,兴利农耕,倡导新学,铲除恶霸,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卒于任。是明朝时期,许享村走出的第一位县官。葬宁晋县野庄头东河庄村。
3月15日,石家庄市十中历史教师王海亮邀请,笔者和宁晋方志办赵立志、宁晋五中教师孙兴辉夫妇到赞皇县许亭村参观学习,《许亭村志》主编杜宝恒老师提供了上述史料。王海亮老师就此发问:“葬宁晋县东河庄村,查查有无坟墓或碑石。不归葬祖坟而买地迁居,这个村里或者附近村有没有杜姓的后人呢?“
五、东河庄村人讲述的“衙门坟”,使“野头庄”改名东河庄时间的考证线索更加清晰。
我的好友、宁晋五中的刘路召、刘路飞是东河庄人,讲起东河庄的历史掌故,曾说有座大墓俗称大疙瘩,上个世纪末村民盖房拉土挖出过东西,古墓最终消失,但是语焉不详。
网友“清心居士”:“我是宁晋县东河庄人,没听说有县官坟的。是不是那位县官难说了。倒是有个叫衙门坟的地方。在赵氏族谱上有记载的。”“其实在农村有很多传说都是有根据的。我村最早叫野头庄,后来是一位县官调解邻村纠纷时、路过我村时改的名。”
“衙门坟”,一锤定音!根据赞皇县提供的明代杜崇元任职宁晋县、居于东河庄、葬于东河庄的上述史料,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野头庄”改名东河庄的时间,就在明末!
杜崇元任职宁晋县、居于东河庄时,村名仍叫“野头庄”,改名东河庄的时间就是杜崇元居于东河庄时期,所以,才有了《许亭村志》记载的杜崇元“葬宁晋县野庄头东河庄村”。隆庆四年《新建勘明宁晋县学田碑记》记载的“东野庄”,也是例证。
六、杜崇元任职宁晋县,是什么官?当时的宁晋知县是谁?
受《许亭村志》主编杜宝恒老师之托,经考证撰写《曾任宁晋知县的这个赞皇人,为何不见方志记载》《赞皇人杜崇元,不可能任明代宁晋县知县》两篇短文后,引起了各方重视,好多粉丝好奇的询问:如果说杜崇元任职的不是宁晋县知县,那又是是什么官呢?
对此,元氏县网友“金水河畔柳青青”指出:“”大清官制,行政主官须在家乡五百里之外,学官无此要求。”至于明代,是否已有如此规定呢?明代宁晋学官是否有杜崇元的记载呢?尚需进一步的全面查证,因为县志包括古代的县志记载的也并不全,也有遗漏、疏漏,不是全部。
宁晋中学校长岳恒瑞发来长篇留言:
苏现兄:您文中提到的杜崇元其人,于1545年任宁晋知县,任职期间,兴利农耕,倡导心学。明朝嘉靖年间,蔡叆御史出生于1496年,年近天命,也就是1546年左右,罢官还乡为民。回家后,得到时任县令支持,为蔡叆在城内和城外置办田地数亩。蔡叆在城外建洨滨书院,在城内建正学书院。蔡叆是心学大儒湛甘泉的学生,在书院传播心学;蔡御史还捐银二千两,在滏阳河、洨河修石闸三处,拦截两河之水,浇灌农田。按此推理,当时宁晋县令与杜崇元事例相吻合!请求证一下,蔡叆回乡时传播心学,兴利农耕的县令是谁?
侯仁,二十二年授。
王宝,寿阳人。二十五年授。
陈 棐 鄢陵人,进士,二十七年授,见名宦。
来源:宁晋大陆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