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洛斯机枪——奥匈帝国陆军M.07/12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0 08:30 4

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纷纷采用了海勒姆·马克西姆发明的机枪,这使得马克西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人物。他的机枪被欧洲及海外的众多国家所采用。然而,在欧洲大陆上却有一个主要大国对马克西姆机枪并不感冒——那就是奥匈帝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纷纷采用了海勒姆·马克西姆发明的机枪,这使得马克西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人物。他的机枪被欧洲及海外的众多国家所采用。然而,在欧洲大陆上却有一个主要大国对马克西姆机枪并不感冒——那就是奥匈帝国。

匈牙利军队使用水冷 Schwarzlose 机枪进行训练

尽管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个关键因素可能是奥匈帝国拥有强大的军火工业基础——波希米亚(现捷克共和国)。此外,皇室成员卡尔·萨尔瓦托大公协助奥匈帝国陆军上校冯·多尔穆斯开发早期马克西姆机枪的竞争产品——萨尔瓦托-多尔穆斯M1893机枪,这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左侧是装弹机

萨尔瓦托-多尔穆斯M1893机枪

该枪于1888年获得专利,并因1893年首次被奥匈帝国海军采用而得名(萨尔瓦托大公已于一年前去世)。它也被称为“斯柯达机枪”,因为该枪由斯柯达工厂生产。

一挺 Schwarzlose M.07/12 机枪安装在三腿防空架上

从现代眼光来看,这款诞生了一个半世纪前的萨尔瓦托-多尔穆斯1893型机枪的设计显得有些怪异——它融合了一些超前的设计理念与一些已经显现出陈旧特征的元素。该枪采用8×50R无烟弹药,并具有可调节的射速,最低可达175发/分钟,最高可达500发/分钟。

该枪采用独特的固定供弹塔供弹,在射击过程中可由副射手为其装填弹药。据说这些枪械非常可靠,在实战中可持续射击长达九分钟而不发生故障。虽然它可能作为舰载武器或固定防御武器表现良好,但萨尔瓦托-多尔穆斯1893型机枪并不被认为是理想的步兵武器。

波苏战争期间使用一挺 Schwarzlose 重机枪

至少有一挺该型机枪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投入实战——当时部署在北京的奥匈帝国装甲巡洋舰上的该型机枪参与了战斗。义和团运动结束后,美军曾有机会在中国测试该型机枪,但仅提供了600发弹药用于测试。美国的评估结果认为该枪可靠,但无法承受野战使用的严酷考验。

有资料显示一战期间可能有限数量的萨尔瓦托-多尔穆斯1893型机枪被投入使用,但这一说法无法得到确切证实。目前保存下来的少数几挺该型机枪中的一挺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军事历史博物馆(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 — Militärhistorisches Institut)。

施瓦茨洛斯M.07/12重机枪登场

奥匈帝国军队对萨尔瓦托-多尔穆斯1893型机枪并不满意,但他们并未选择马克西姆机枪,而是再次选择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这一次他们得到了普鲁士出生的武器设计师安德烈斯·威廉·施瓦茨洛斯的帮助。

机枪是 Schwarzlose M.07/12

施瓦茨洛斯于1902年开始研发一款新型机枪,采用了摆动延迟闭锁机制,这一概念最初是他为一款摆动延迟手枪设计的。由于施瓦茨洛斯主要是一名手枪设计师,因此他的设计方案经过了数年的完善才最终定型。

与马克西姆机枪不同的是,这款水冷式机枪采用了固定枪管设计,运动部件较少,并且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闭锁状态。它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后坐作用机制:当开火时,爆炸气体向后的推力会立即启动开闩机构,同时推动子弹沿枪管运动。由于采用了非常短的枪管以及极为沉重的后坐部件和弹簧组合设计,该枪能够发射步枪弹药。其理论射速为每分钟400至500发,并采用250发布质弹带供弹。

该枪于1907年首次亮相,并配备了一种润滑泵以方便弹壳抽出,但在随后的改进中去除了这一设计,并解决了抽壳时的问题。这一改进消除了润滑泵的需求,但该机枪仍然依赖于沉重的枪机和非常强劲的复进簧。后来发现短枪管会导致显著的枪口焰,夜间作战时可能会使射手失明,因此引入了一种锥形专用消焰器来抑制火焰。

这款改进型机枪被命名为施瓦茨洛斯M.07/12型重机枪,并在一战期间被奥匈帝国陆军采用。与其他同期的机枪一样,该型机枪通常与一个比自身重量还大的三脚架配套使用。然而这种设计有助于稳定射击。

M.07/12型机枪通常由三人小组操作,其中包括一名班长、一名携带武器的射手以及一名负责携带弹药并装填的副射手。实际上还经常增加第四名士兵专门负责携带三脚架。

战争初期,奥匈帝国陆军编有超过100个步兵团,每个连队下辖四个排并配有267名官兵。然而M.07/12型机枪相对稀缺,因为它们是按团一级建制组建的机枪分队装备。

奥匈帝国航空兵(k.u.k. Luftfahrtruppen)配备了经过改进的M.07/12/R16空冷型机枪。但由于扳机组动作与子弹出膛之间存在时间差,该型机枪在与战斗机同步射击时面临挑战——尽管这些问题最终被克服了,但随着更适合航空使用的武器出现,该型机枪随后退出了现役。

施瓦茨洛斯M.07/12型机枪的应用

该型机枪由奥地利武器制造公司(OeWG)、施泰尔工厂生产,并从1914年至1918年间在布达佩斯的FGGY工厂生产。一战期间,奥匈帝国还将M.07/12型机枪出口给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盟友。

一战结束后,施瓦茨洛斯M.07/12型机枪继续被新成立的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以及奥地利陆军使用。荷兰和瑞典也引进了这款奥地利设计的机枪,巴西、中国、哥伦比亚、希腊和西班牙等国也少量采用了该型机枪。

从1924年开始,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将M.07/12型机枪改装为7.92×57毫米口径并重新命名为MG-7/24。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这些武器被德军采用,并配发给第5和第6波次组建的步兵师(这些部队主要装备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武器)。二战结束时,这些武器作为预备队库存发放给了人民民兵(Volksstrum)。

1931年,奥地利军队在役的M.07/12型机枪被改装为使用新型8×56R弹药(枪口初速达到2,300 fps,相比原来的8×50R弹药枪口初速提高了约400 fps)。与此同时,匈牙利军队也将其施瓦茨洛斯机枪改装为使用8×56mm 31.M "Hegyes"弹药。

M.07/12型机枪在二战后继续服役,并被用于装备冷战初期的捷克斯洛伐克陆军。

二战期间,施瓦茨洛斯M.07/12型机枪被一战时奥匈帝国的对手(意大利和罗马尼亚)采用。前者购买了一批该型机枪并在北非战役中使用。罗马尼亚版本被改装为使用7.62×54mmR弹药(与莫辛-纳甘步枪相同口径),并加长了枪管和水套。然而这些改装型似乎很少在二战中使用——但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在罗马尼亚王国脱离轴心国阵营、加入同盟国成为共同交战国后,罗军曾用这些机枪对抗德军和匈牙利军队。因此一些罗马尼亚部队使用了原本属于奥匈帝国的机枪对付匈牙利人!

罗马尼亚版本曾在21世纪初作为零件套装出售,并有部分被改装为非功能性的"展示用"武器。然而近年来即使是这些不能发射的样品也变得极为稀少。

施瓦茨洛斯机枪在流行文化中的身影

M.07/12型机枪多年来只在少数几部电影中出现过,首次亮相是在1931年的法德合拍片《火山》中(该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阿尔卑斯山脉的战斗)。最近它还出现在电影《约翰·威克:原罪》中的武器博物馆场景中。

捷克版的M.07/24也曾出现在多部电影中,在某些情况下它被用来替代M.07/12型机枪。M.07/12型机枪是一款极具创新性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时间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胖虎军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