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5首经典诗作,浅显易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06:30 5

摘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颖,16岁即以诗才闻名长安。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职。他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颖,16岁即以诗才闻名长安。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职。他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达3000余首,语言浅显易懂,有“老妪能解”之称。代表作《琵琶行》则以自身贬谪经历为背景,借琵琶女身世抒怀,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绝唱。晚年诗风转向闲适,如《问刘十九》等短章,展现淡泊心境。

本文白居易的五首诗作:《种荔枝》以自嘲口吻描绘诗人晚年闲趣,寄托了对时光流逝的超脱;《夜雨》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谪居生活的孤寂与感悟;《偶作寄朗之》以家常语调回忆仕途、描绘闲居生活,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感;《杨柳枝词》借咏柳抒发了人才不得其用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春风》则以新颖视角描绘了春日万物复苏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尊重。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种荔枝》是白居易晚年任忠州刺史时所作。诗中“红颗(kē)珍珠”四字,用珍珠比喻荔枝的圆润饱满,如“飞焰欲红天”的艳色。诗人自称“白须太守”,带着诙谐自嘲——年近半百之人明知“十年结子”未必能尝到果实,仍执着地在庭院播种果核。此般“痴”如邓肃笔下的“红云几万重”般热烈,看似不可理喻,实则别有深意。

荔枝在唐代堪称稀世珍品,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形容其“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更感叹“若离本枝,三日而味变”的娇贵。这般“嚼疑天上味”的仙果本应快马运送,诗人却选择亲自栽种。此般返璞归真的选择,暗合宋徽宗“密移造化出闽山”的诗意,在移栽过程中寄托着对自然的向往。庭院里的荔枝树苗,既是对“一骑红尘”奢靡之风的无声回应,也是诗人“使君自别罗敷面”般超然态度的写照。

诗中“十年”二字最耐寻味。农谚说“桃三杏四梨五年”,荔枝生长周期更为漫长。苏轼曾用“罗浮山下四时春”描绘岭南风物,白居易却在巴地尝试培育。此般看似不合时宜的坚持,如文征明诗中“从此江乡亦萌蘖”的执着,在时光中播撒希望。诗人未必不知“愁君得吃是何年”的怅惘,却依然选择将甘美留给后人,这般胸襟如他笔下的白槿花“何因栽种在人家”的自在。

细读此诗,可见白居易晚年心境。当同代人追逐“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繁华,他却沉醉于“自向庭中种荔枝”的浅淡。此般选择与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的闲适相通,更与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的雅趣相合。庭院中的荔枝树,既是诗人对抗时光流逝的见证,也是其“争解回头爱白花”般超脱的写照。如陈辉所言“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抹丹红穿越千年,至今仍在诗句中焕发生机。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夜雨》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诗,勾勒出雨夜独处的细腻体验。首句“早蛩(qióng)啼复歇”从蟋蟀鸣叫入笔。秋虫本是无心之物,诗人却注意到鸣叫与停歇的交替节奏。这断续的虫鸣,如同暗夜里的天然节拍器。蟋蟀声停时,“残灯灭又明”的场景更显生动。油灯将尽时,灯芯偶尔爆出星火。光影摇曳间,照见诗人独对长夜的侧影。这般观察入微,印证了苏轼说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平凡事物中自有深意。

后两句“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构思精巧。诗人不直接描写雨势,通过芭蕉叶的声响传递雨讯。李商隐写“留得枯荷听雨声”,白居易则选用芭蕉——其叶宽大,承雨时声响清亮。此般以声代形的写法,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自然意趣相通。窗内残灯闪烁,窗外蕉叶作响,内外声响并存,将雨夜的寂寥化为具体可感的韵律。

全诗最妙处在含蓄的留白。诗人谪居江州时写下此作,却不提孤寂,只让虫鸣、灯影、雨声构成意象画卷。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那盏忽明忽暗的残灯,是诗人深夜无眠的写照。蕉叶承雨的清响,自然如“夜阑卧听风吹雨”的万千思绪。此般含蓄表达,体现了古典诗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美学境界。

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白居易此诗是以谪居者视角观察寻常雨夜,将琐碎声响点化为隽永诗意。就像芭蕉叶上的雨滴终会滑落,诗人的胸中愁绪也化作笔下诗句,留给后人品读空间。此般举重若轻的笔力,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世间万物皆可入诗,关键在观察者的眼力与心境。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这首《偶作寄朗之》写于晚年退隐洛阳时期,用家常闲话般的笔调,描绘闲适生活中的真挚感情。首句“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表面追忆往事,实则暗含官场沉浮的感慨。在刺史任上“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的满足,与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淡泊心境相通,都透出对功名利禄的疏远。

迁居洛阳后,“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的层层比较,逐步展现晚年心境变化。唐代东都设分司官安置闲散官员,此般制度让诗人获得进退自如的空间。“斗醲干酿酒”中“醲”读nóng,指醇厚美酒;“鹤氅罢追随”的“氅”音chǎng,原指鹤羽制成的外衣,这里象征结束官场应酬。这些用词既有唐代文人的雅致,又体现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

诗中“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的约定,与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牵挂异曲同工。“书到一开眉”的细节描写,更显知交默契。此般浅淡中见深情的写法,如后人评白诗所说:“字字皆似拙,篇篇皆有致”。竹阁池冰、槐亭叶落的景物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暗合“一叶知秋”的季节变化,为后文“身与心俱病”的衰老感慨埋下伏笔。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是全诗精华所在。这“相思”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精神寄托。有人曾赞白居易“诗到香山老更成”,这两句是最佳例证。诗人将年老健忘与情感永恒并置,既有杜甫“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深沉,又多了几分从容豁达。

全诗结构自然流畅,从回忆仕途到闲居洛阳,从相约赏景到书信往来,这些看似零散的日常生活片段,始终以“欣然得朗之”的情感主线串联。此般化俗为雅的创作方式,践行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念。结尾“唯不忘相思”戛然而止,如同古琴余音,留给读者悠长的回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词》表面咏柳,实则别有寄托。前两句描绘春柳生机:“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春风中万千柳枝摇曳,颜色比金黄更鲜嫩,质地比丝帛更柔软。“嫩于”“软于”的递进比较,将触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展现柳枝在春日中的鲜活姿态。这般自然灵动的描写,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清新笔法异曲同工。

后两句突然转折:“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洛阳永丰坊西角的荒废庭院,终日无人经过,纵有绝世风姿也无人欣赏。这般处境如《战国策》“骐骥驾盐车”的典故,喻指人才不得其用。诗人将“荒园”置于第三句,与前文明媚春光形成强烈对比。此般“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具感染力。

此诗创作于中唐朝堂动荡时期。白居易因朝堂纷争自请外任,目睹贤才遭排挤,借咏柳抒发感慨。诗中荒园象征压抑的朝堂环境,“属阿谁”的疑问暗含对人才选用的思考。此般托物言志的写法,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表面摹写物态,实则寄托心志。

当时此诗流传甚广,据说引起宫廷注意,特命移植宫中柳树。苏轼《洞仙歌》曾化用“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的意境。全诗未提“愁”“怨”,却通过飘摇柳枝写出文人境遇,借冷落庭院道出时代症结。如《唐宋诗醇》评价“风致自然”,这般含蓄深远的笔触,如柳丝拂面,温柔中带着清醒的力量。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描绘春日景象,用朴实语言展现万物复苏的生机。诗中春风先催开皇家园林的梅花,接着樱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开放,热闹而有序。第三句转向乡野:“荠花榆荚(yú jiá)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深村常见的荠(jì)菜花与榆荚,也欣喜地认为春风专为自己而来。此般从宫苑到乡野的视角转换,体现诗人对生命平等的理解——春风不会偏爱宫苑名花,也不会遗忘荒村野草。

诗中妙趣在于赋予草木灵性。袁枚曾写“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白居易笔下的春风却像亲切友人,既让名花绽放,也与野草对话。次第开放的花树符合《礼记》“四时有序”的自然规律,深村的野花野草则像《诗经》“采采芣苢(fú yǐ)”描绘的农人,充满质朴的欢喜。此般拟人手法自然生动,如张九龄所说“草木有本心”,在诗人看来,万物皆是春风的知己。

细品末句“亦道春风为我来”,仿佛听见田间农人的憨厚笑语。不同于李白“春风卷入碧云去”的壮阔,更近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诗人融入春景,既非旁观者,也非感伤客,而是以平等心观照万物。如李白《白毫子歌》所写“绿萝树下春风来”,总能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生机。此般“万物皆备于我”的胸怀,恰如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让短诗蕴含广阔天地。

全诗节奏张弛有度。前两句用“先发”“次第”展现时间推移,后两句通过空间转换与拟人收尾,形成余韵。此般结构如谢灵运山水诗的章法,却更显自然。如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此诗在简练文字中呈现丰富画面——宫苑梅花与乡野榆荚,都是春风绘就的春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