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的手机似乎越来越懂你,刚搜完旅游攻略就被推送海岛民宿,深夜emo立马收获鸡汤轰炸......而这些习以为常的种种,背后可是传播方式的巨变。
现如今的手机似乎越来越懂你,刚搜完旅游攻略就被推送海岛民宿,深夜emo立马收获鸡汤轰炸......而这些习以为常的种种,背后可是传播方式的巨变。
从依赖人际网络的自发分享,到如今借助智能算法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智能传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方式。
面对社交传播向智能传播的转变,本期庖丁解news特别对话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吴晔,探讨二者的本质区别何在?主流媒体又该如何应对?
此图由AI制作
01 社交传播VS智能传播
吴晔表示,“社交传播”是针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用户可以同时是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智能传播”强调的是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各种新技术起到的重要作用。
(1)技术逻辑的差异
社交传播是一种基于人际信任的“接力式传播”,在社交传播中,用户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用户在信息消费的同时,也可能把信息传出去,成为信息的生产者。
社交传播的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速度和范围与用户的社交圈层与互动频率有关,然而,这种以人为核心的传播方式在应对海量信息时往往存在传播效率低、受众匹配不精准等问题。
此图由AI制作
而智能传播更多依靠算法模型来“定制化呈现”。智能传播以大数据为基础,结合机器算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推荐,有效突破了人际网络的传播局限,但可能让人陷入信息茧房之中。
(2)传播主体的差异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社交传播——智能传播”这样一条演化路径。从大众传播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也就是媒介更多地为普通人提供发声的机会。
现在到智能传播时代,算法已经不是辅助定位,它能够通过“猜你喜欢”来决定信息的展现方式,能够根据用户偏好动态调整传播内容。
(3)内容形态的差异
社交传播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为主,UGC是由个体用户基于个人兴趣、情感和社交需求创作的内容,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性和个性化,内容通常富有创造力和情感色彩,传播过程依赖人际互动和社交网络。
智能传播时代,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信息内容需要符合算法的口味,从而会放弃一些人类思考的深度和个性化。
02 技术重塑传播生态
在吴晔看来,技术推动了传播模式的智能化转向,同时社交传播的一些痛点也加速了智能传播的普及。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传播模式的智能化转向源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及云计算等技术的长期积累,这些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和算法优化,逐步突破了内容生成与分发的效率瓶颈,最终以大模型“破圈”为标志,实现了从信息筛选到智能创作的跨越。
大模型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还能生成高质量的内容,使得传播模式更加精准和高效。智能化传播不仅在内容推送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度,也能自动生成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技术的提升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的质量和用户的体验。
此图由AI制作
另外社交传播中平台上存在的虚假信息、低质量内容等问题迫使用户和平台寻求更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方式。
智能技术,尤其是内容审核、个性化推荐和深度伪造检测技术的应用,帮助平台提升了信息质量。这些技术能够自动筛查虚假信息,满足了用户对真实信息的需求,进而重塑了信息传播生态。
03 技术本身无善恶
吴晔表示,智能传播时代,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如点击和停留时间)来推送内容,这种基于“正向反馈循环”的机制容易让用户反复接触相似的信息,从而导致认知的窄化。平台为了提升用户黏性,往往推荐“高点击率”内容,而非多元或复杂的信息,可能进一步加深信息茧房现象。
然而,过度的同质化内容也容易让用户感到厌倦,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不理想的,因此算法有时会主动引入泛化内容,以提高信息的多样性。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即便没有个性化推荐,用户也往往偏好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的信息,这种“确认偏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普遍现象。
此图由AI制作
对此,平台可以优化算法机制,引入“反偏见”设计,例如主动推荐跨领域的内容,或者标注信息源的可信度。此外,平台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自主调节选项,例如允许关闭个性化推荐或手动选择兴趣标签,帮助用户主动调整信息流的来源和内容。
用户也应主动跨出“舒适区”, 关注不同观点、不同领域的账号或媒体,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同时加强媒介素养,警惕情绪化内容的诱导。
“智能传播时代的个性化推荐是‘双刃剑’,它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但也可能无意中筑起认知的高墙。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使用它。”吴晔说。
04 智能传播赋能媒体发展
吴晔表示,未来媒体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智能化和共享化。
智能化指的是媒体传播和内容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自动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手段提升媒体的工作效率、内容质量以及用户体验。
共享化指的是信息、资源、平台和技术的共享,这种趋势强调信息的开放性、协作性和互联性,让更多的人和机构能够共同参与、创造和受益。媒体内容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多方共同创造、共享和传播的过程。
吴晔建议,主流媒体应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工具来优化内容生产流程。例如,AI可以帮助自动生成新闻摘要、视频剪辑和实时报道,提高内容的产出质量和效率。
主流媒体还要保持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及时抓住机会进行技术创新。如,AR、VR、虚拟主播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使未来的新闻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更具互动性、更具沉浸感,主流媒体应探索这些技术在内容创作和传播中的潜力,提升用户体验。
来源:庖丁解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