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安城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宣传引领”到“文明建设”,从“志愿服务”到“全域振兴”,精绘“金色人文、绿色生态、红色志愿”三色画卷,实现“面子”与“里子”共美、“颜值”与“气质”并升。
近年来,安城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宣传引领”到“文明建设”,从“志愿服务”到“全域振兴”,精绘“金色人文、绿色生态、红色志愿”三色画卷,实现“面子”与“里子”共美、“颜值”与“气质”并升。
执人文金笔点染"品牌美"
思想教育有“深度”,价值传播有“温度”
多维宣传矩阵擦亮“安城品牌”。安城镇以“讲好安城故事”为核心,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线上依托“活力安城”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线下以“村村通”广播、文化墙绘、道德讲堂为载体,将党的政策、文明新风融入群众生活。依托群众身边的红色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党史、家风家训,让宣传阵地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粮仓”。思想教育深耕厚植“红色基因”。聚焦思想铸魂,安城镇创新开展“理论+实践”教育模式。一是“理论课堂”强根基,依托镇党校和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专题党课百余场,覆盖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二是“实践课堂”促转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党员认领“微心愿”,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价值传播传递“安城温度”。安城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小切口”传递“大价值”。依托“黄河文化”“非遗手作”等地域特色,举办“元宵拌玩演出”“琴书说唱展演”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非遗展示、民俗表演。同时,选树“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典型人物100余名,通过事迹巡展、故事宣讲,让榜样力量浸润人心。安城镇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实践,让文明新风既有“泥土味”,更有“人情味”。
执生态绿笔勾勒"和谐美"
美化乡村有“力度”,乡风文明有“热度”
以“全域美”打造乡村新图景。安城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建设的“头号工程”,推出“即查即改、即查即整”巡查机制,累计排查整改200余处,2024年,全镇累计清理垃圾死角400余处。重点打造了张天井村“孝文化长廊”、让庄铺村“乡村振兴产业园”等示范项目,正在形成“一村一品、一景一韵”的乡村风貌。如今的安城,房前屋后花木成畦,河道两岸绿柳成荫,昔日的“脏乱差”蝶变为“洁净美”。移风易俗激发乡风“正能量”。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陋习,安城镇推出“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积分制”治理组合拳。全镇44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文明节俭办事标准》,将婚宴规模、彩礼金额等纳入村规民约。创新推行“文明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累计兑换2万余分,带动群众主动“挣分”“亮分”“比分”。张天井村村民王大姐感慨:“以前办场喜酒要花三四万,现在按标准来,既省心又省钱,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文化惠民点燃群众“参与热”。安城镇以文化振兴为抓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依托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广场,常态化开展“百姓大舞台”“农民丰收节”等群众性活动。举办拌玩非遗展演、“书香安城”读书会等文化活动80余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组建“银龄红霞舞蹈队”“望口山村秧歌队”等文艺队伍10余支,自编自演《乡村振兴唱新篇》《移风易俗三句半》等节目,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角”。文化活动的“热效应”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更凝聚了共建共享的共识。
来源:掌上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