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人都是要死的,不必活得那么“规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09:43 5

摘要:多年以后,很多人都知道奥威尔是一个重要的作家,被赞为人类“冷峻的良心”。

多年以后,很多人都知道奥威尔是一个重要的作家,被赞为人类“冷峻的良心”。

他的《1984》、《动物农场》,都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作品。

可是,1928年初,当奥威尔辞去高薪、体面的“体制内”的工作,决定当一个作家时,他却遭到了全世界的反对。

人们不懂,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份前途未卜的职业,恐怕以后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他的家人觉得,这娃疯了,精神出问题了。

母亲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小子,家里为了让他读书,付出了那么多,吃了那么多苦,为的就是他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光宗耀祖。

他确实不负众望,争取到了一份在全家人看来都很棒的工作。

可如今,他竟然如此疯狂,要去当作家,放弃这体面高薪的工作。

他们轮番上阵,试图劝他回心转意,可是他说,他只想写作,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干。

他的理想很高尚,可是在他身边的那些人看来,却非常的不靠谱,好多作家都穷困潦倒,更何况,过去很多年,他还什么都没写过,也没看出他有什么写作的天分,更不要说拿到什么稿费了。

可奥威尔决心已定,无人可以撼动,就算穷死,他也要当作家。

他说:

我不得不极力抗争,如果听从了别人的话,我就永远当不成作家。

事实上,如果我们想成为自己,我们就不得不从别人的期待里跳出来,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01

1903年,奥威尔出生的时候,英国正在试图殖民世界。

奥威尔的父亲,是殖民地公务员,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当公务员,负责将鸦片销往其他国家。

这个平庸的男人,根本没有才智去反思这种行为是否道德,他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也还是一个低等职员,挣着养家糊口的工资。

多年以后,对于自己父亲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奥威尔也深感愧疚,良心难安。

可是在他小的时候,他却被这种文化深深影响着,觉得大英帝国殖民世界天经地义。

人有一半是被环境塑造的,至少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在一个人还没有独立思考世界的时候,他身上的那些东西,就是环境的烙印。

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奥威尔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浓浓的恶意,他的一岁多的肺出了问题,并且找不到具体病因,从此,这个肺就再也没有好过,他一生也都带着一个生病的肺,去呼吸这生病的世界里的空气。

奥威尔的父亲,虽然是殖民地公务员,可是就算他一天不旷工,他那点工资,也是让家里的生活紧巴巴的。

所以,奥威尔六岁了,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还一个字也不认得。

当地又有一种奇怪的观念,一个孩子在六岁前不识字,就是问题儿童,是智力有缺陷的人。

所以,等他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去学校,却被同学们当成白 痴。

可他不是白 痴,只是被贫穷给耽误了。

童年的时候,奥威尔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田野里玩游戏,一起偷看邻家小妹妹洗澡。

他玩得很开心,才不管伙伴们是什么身份。

在孩子的眼里,人人平等。

可是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不要跟那些孩子玩,他们是底层的孩子,身上粗鲁庸俗,跟他们玩久了,身上也会粘着那种穷酸粗鲁的气息。

于是,他告诉伙伴们:

此后,他就离开了这些伙伴。

多年后,在小说《动物农场》里,奥威尔说: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更加平等。

有些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这世界许多不平等,就是这些人制造的。

02

他本就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告诉他,要努力往上爬。

奥威尔越来越孤僻,他没有朋友,沉默寡言,满脑子都想着:

没有人爱我。

他就在这种不安和匮乏之中,慢慢成长,1914年,11岁的奥威尔和家人一起,搬到了新的地方。

奥威尔才有机会结交新朋友,他和新朋友一起养宠物,一起爬树,一起抓兔子,打网球,打棒球。

但奥威尔最爱的,是玩炸药,这是个危险的爱好,常常将家人吓得冷汗直流。

他喜欢读书,书成了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伙伴,也成了滋养他灵魂最重要的营养。

早在八岁的时候,奥威尔就一口气读完《格列佛游记》。

他喜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这就有点意识形态,有点探求本质了。

虽然搬了新家,但奥威尔家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为了让奥威尔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省吃俭用,将他送进了“贵族学校”。

顶着全家的期待,奥威尔一直告诫自己,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家人。

可是在学校里,身边的同学都非富即贵,家境优渥,奥威尔在一群富家子弟中间,显得异常穷酸。

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成绩优秀、身强体壮、一心往上爬的人才。

因此,学校一直强调爱国,还说金钱至上,一切都是为了钱,还强调特权主义,要努力往上爬,因为站得越高,特权越多。

总而言之,这个学校就是在培养帝国的“走狗”,培养一群忠诚的“奴隶”。

然而,在奥威尔眼里,这些人感觉迟钝,从不怀疑这些观念的正确性,只知道遵守,跟木偶一样,根本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他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他一直在对抗这些东西,他说:

对孩子最残酷的行为,就是将他送到比他出身富裕的孩子中间。

奥威尔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自卑:

我没有钱,我体弱,我丑陋,我没有人缘,我咳嗽不愈,我胆小,我身上有气味。

但他不想对不起家人,依然努力学习,成了优秀学生。

人所谓的成长,不是年龄增加,不是身体长高,而是我们渐渐有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唯有选择自由,才能通向自由。

03

在贵族学校的时候,奥威尔脸圆体胖,有点儿像仓鼠。

1916年,奥威尔经过激烈竞争,通过重重选拔,考进了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想进的伊顿公学。

此时的奥威尔,已经变成了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

他少年老成,穿着黑色长跑在校园里来去匆匆,和时间赛跑。

那是一个奇怪的社会,伊顿公学所有有钱的男孩子,都去医院做了包皮环切手术,奥威尔很穷,没钱做这个手术。

因此,他很自卑,就连洗澡的时候,都用手捂着自己的裆部。

他觉得,就连阴茎的样子,都能让人看到他是下层人。

渐渐的,奥威尔变得愤世嫉俗,他一副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样子,活脱脱一个愤青。

他嘲讽所有循规蹈矩的人所遵循的那些神圣的原则,嘲讽那些装模做样的比赛,嘲讽那些军官训练队,他也嘲讽王室特权。

可以想象,这样的奥威尔,很不讨人喜欢,可他毕竟也不需要别人来喜欢的。

他喜欢读书,萧伯纳的作品,助长了他对传统的厌恶。

可悲的是,恰恰是他所厌恶的一切,成为阻碍他上大学的绊脚石,他因为贫穷,上不起大学,便决定考公,去缅甸当警察,因为工资高。

为了能成为缅甸警察,奥威尔也如同今日的考编人群一样,报了培训班,对知识点死记硬背。

奥威尔上岸了,实习工资是年薪444镑,转正后600镑。

这可是一份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作,钱多,体面,在旁人眼里,奥威尔这小子,前途无量。

可是,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奥威尔终于明白,他压根就不喜欢这样的工作。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内容,就是明目张胆地压迫他人。

他也真正看清了,所谓殖民政策,就是野蛮社交。

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这份工作让他变成了一个野蛮的人。

他不愿这样。

1928年,奥威尔决定,不干了。

他不想再当一个杀人犯,不想再成为帝国主义的野蛮帮凶。

他说:

当一个杀人犯被绞死时,在此仪式上只有一人未犯杀人罪。

那个不曾犯罪的人,就是那个被杀的人。

他不能改变这个他讨厌的世界,可他最起码可以选择独善其身,不与这世界同流合污。

所谓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的时候,永远有拒绝的权利。

04

1927年,奥威尔24岁。

此时的他,当了几年警察,年薪近700镑。

他穿着最时髦的衣服,衣锦还乡,家里人都无比高兴,觉得奥威尔出息了,只要继续干下去,必定前途无量。

可是,奥威尔一句话,就让这种高兴凝固在半空中,他说要辞职。

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是不可置信,觉得一定是耳朵出了问题。

好不容易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他竟然要辞职?这不是疯了吗?

他们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劝说奥威尔,希望他不要发疯。

父亲告诉他,这是难得的体面工作,以后有退休金。

母亲则威胁说,他要是真这样做了,就是忘恩负义。

全世界都在反对奥威尔。

但奥威尔自己支持自己,他绝不继续,他想当作家,这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

他只要留在家里,就是无尽的劝说和指责,奥威尔离开家,找了一个房间,开始写作。

寒冷的冬天,他很穷,节衣缩食,默默写作,可是写作没能给他带来任何收益,他落魄不堪,成了流浪汉。

然而,这番经历,也让他看清了人性的自私,懂得了生活是如此艰难。

奥威尔如同局外人,审视着社会,也审视着自己。

他说:

我有极大的罪过要赎,我觉得我一定要逃离的,不仅是帝国主义,而且要逃离任何一种一人主宰另一人的行为。

为了当作家,奥威尔真的成了流浪者。

他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他穿着破衣服,辗转于那些做好事的旅店,乞讨为生。

为了梦想,在这世间如此受苦,值得吗?

值得!

人世间恰恰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人性之光才如此耀眼。

1930年,奥威尔开始创作《巴黎伦敦落魄记》,他靠给杂志撰写书评,获得一点点维持生活的稿费。

他在书里,写自己的流浪,写流浪者的生活。

1933年,作品出版,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

乔治·奥威尔。

那时候,他大概想不到,这个名字在日后的世界文学里,是那么闪耀。

相比于追逐自我,随波逐流显然会更舒服。

可是一个人随波逐流,也就真的失去了自己。

05

作为作家,奥威尔觉得,一定要表达真实。

这时代需要一个实话实说的声音。

所以,他写作的时候,写自己所看到的,写自己所感受到的。

当他写《缅甸岁月》,他就写出了殖民统治的恐怖,结果这本书一出版,就让他四面树敌。

他没有成名,却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1935年,他遇见了爱琳,他对朋友说:

他娶了这个女孩。

此后,爱琳照顾他,陪他一起受苦,给他腾出更多的写作时间。

他一边写,一边关心世界。

西班牙战争爆发,奥威尔不顾身边的人的反对,做了自愿者,为和平和自由而战,为人格和尊严而战。

可是,他的战争失败了,奥威尔成了通缉犯,九死一生逃回英国。

回国后,英国也将他当成危险分子,密切监视着他的生活。

这种监视,一直持续到奥威尔去世。

后来,伦敦也被战火淹没,很多人都逃了,但奥威尔不愿离开,他被困围城,不得不用旧报纸烧火,看见过去报纸上那些乐观的标题,只觉得讽刺,随后,那些标题在火苗之中,灰飞烟灭。

他穷得叮当响,交不起税,税务局的人催他交税,他说:

尽管我身体糟糕,没有子女,可我仍有那么多活下去的理由。

是呀,人生有那么多活下去的理由,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安排自己的一生。

06

战时的世界,奥威尔想宣扬和平,宣扬自由。

可是,那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时代。

1941年,奥威尔进了BBC,成了一名节目制作人,年薪640镑。

这份工作很辛苦,每天工作9小时,星期六上午还要加班。

苦不要紧,最让奥威尔难受的是,所有的文字,都要通过层层审查,唯有审查通过,才能播出。

最后,他的文字面目全非。

他说:

我们全被淹没在污秽当中,知识分子式的诚实和公正的判断已从地球表面彻底消失。

在他眼里,那些宣传战争的人,煽动人们的情绪,煽动人们的仇恨,让太多的人失去了理智。

这本身就是一种“战争”。

后来,在创作《1984》的时候,这些就成了他的素材。

奥威尔也明白了,BBC的审查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所有播出内容,都是它想要播出的。

在这个制度下,没有言论自由。

奥威尔决定离开,他绝不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这样扯淡的工作上,他的思想,不能被禁锢。

思想一旦被控制,人就永远被控制了。

奥威尔辞职了,重新全职写作。

有自己的孩子多好啊,我一直很想要一个。

后来,他们收养了一个孩子,奥威尔化身温柔奶爸。

你知道,我一向善于养动物。

可命运真不是一个好东西,妻子长了瘤子,手术过程中不幸离世。

42岁的奥威尔,孤独得像狗一样。

他看起来几乎像八十二岁一样老。

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还没有创作出来。

07

有一天,奥威尔看见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不过十来岁的孩子,驱赶着一辆马车,只要马稍微偏离轨道,或者不听话,男孩就使劲抽打马儿。

马儿吃痛,不敢反抗。

要知道,那只是一个小男孩,而他所面对的,是力量远胜于自己的高头大马。

为什么会这样?

奥威尔突然奇想,要是这马能意识到自己一身力量的强大,奋起反抗,那个男孩还能统治它吗?

奥威尔突然明白了,人们使用牲畜,就像富人使用无产者一样。

奥威尔灵感迸发,开始创作《动物农场》。

在《动物农场》里,动物们奋起反抗,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可是并没有真正做到“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奥威尔也道出了他那句著名的话:

《动物农场》完成后,被很多出版社退稿,因为书中,一群猪领导了其他动物,这让世界上的所有领导者都觉得被冒犯了。

有人说:

如果这部寓言中的统治阶级不是猪,就不会冒犯那么多人。

1945年,终于有人愿意出版《动物农场》。

作品出版后,大火。

奥威尔出名了。

有人声称,奥威尔是当代唯一的大师。

很多人有了名声,就会被名声束缚,但奥威尔不愿这样活着。

他不想被名声淹没,他要逃离这种坟墓。

这些东西让他烦恼,他抱怨说:

每个人都来找我,想让我去演讲,写约定内容的小册子,加入这个加入那个,你不知道我多想逃离这一切,以再次得到思考的时间。

只有和自己相处的时候,他才是奥威尔。

一个人,只有真正回到自己,抛开所有束缚,和自己相处,他才真正是自己。

08

奥威尔决定,远离名利中心,躲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又有一大群人觉得,这人疯了。

但奥威尔还是离开了伦敦,去了偏远的朱拉岛。

他要回到自己,真正去思考人的处境。

在奥威尔离开的时候,《1984》已经在他脑海里具象化,他想去岛上,好好休息,然后让这部作品真正成型。

当一个人被束缚太多的时候,他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可是此时的奥威尔,体弱多病,还要去朱拉岛,有人说:

朱拉岛的生活很艰辛,也很不方便,但奥威尔都克服了。

在这种简单的生活里,他感到满足。

朋友形容他,只要有篇屋顶遮雨,有块面包可以果腹,他就很满足。

他自己制作书架,自己种菜,自己养鹅,还养了母鸡,他自己晒干草。

有时候农活做完了,他就去钓鱼,就去山里抓野兔,给自己改善伙食。

有一天,他抱着一只鸡,嘴里大喊:

快点,我的鸡着凉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冷得受不了了呢。

在岛上,奥威尔十足的一个岛民,有人仰慕他的名气,来拜访他,奥威尔也不平等,遇到喜欢的,就青眼有加,遇到不喜欢的,爱咋咋地。

谈到新的作品主题,他说:

我们正进入一个极权主义专政时代,在这个时代,思想自由将首先是种死罪,然后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抽象行为,独立自主的个人将被消灭干净。

在《1984》里,化作了那个有名的口号: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一个试图让所有人都保持一种思想,不能有这种思想之外的思想的社会,是可怕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自我。所有试图消灭人的独立思想的行为,都是在试图消灭人性。

09

奥威尔试图守住的,就是自己最真实的内在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作家,他们创作的所有文字,几乎都是为了通向自我。

奥威尔走进文字,也是走进自己,试图为这世间,留下一点真实的东西。

创作《1984》的时候,奥威尔的身体,已经摇摇欲坠。

他自己都担心自己随时会死去,于是,他告诉自己的遗稿保护人,若他意外死去,就立即销毁《1984》的手稿,不留任何痕迹。

他越来越瘦,只有皮包骨头,身边的人担心他会瘦死,将他送进了医院。

治疗很痛苦,但奥威尔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忍受,就像他忍受他来到这个人间一样。

1948年,他悲哀地说:

今天是我的生日,45岁,真可怕啊,我又装上了几颗假牙,头上多了不少白发。

然而,即便是日日躺在病床上,他也坚持创作,直到医生强行没收他的打字机。

出院后,他回到朱拉岛,苦行僧一样活着。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坐在床上,也完成了15万字的打字稿。

1949年,《1984》出版,作家奥威尔的人生,走上了巅峰。

然而,他的身体,却已经无限接近地狱。

尽管如此,他也没打算让自己停下来,他依然在构思作品,康拉德揭示了人类的命运:

人总是孤独的,政治生活提供不了道德指南。

奥威尔打算写一篇关于康拉德的论文,可是,他还没写完,就在医院的病床上病逝了。

奥威尔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他孤独而去。

他死的时候,他的再婚妻子,正在酒吧喝酒。

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在他获得名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再没有享受这名利的能力,他的朋友说:

他最后得到了名声及成功时,却成了一个垂死的人,而且他也知道,他有了名声却病得不能离开房间,有了钱却没有花钱的地方,有了爱却不能参与,他尝到了垂死的痛楚。

他走了,他死了。

但他给这世界留下了一点通往真性的可能,人可以摆脱外在的期待,做真实的自己。

10

诺奖诗人米沃什说:

人们读《1984》时,会发现奥威尔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灵魂或无灵魂的特点。

确实如此。

人在这世间,太容易失去灵魂了,外界的很多东西,都在挤压着他,试图同化他。

他必须很坚固,才能守住自己,否则外在的很多东西,都会将他带走,让他的自我丧失于一场风暴。

在《1984》里,奥威尔描述的是一种丧失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方向前进,所有离群的人,都会被处理掉。

就连思想的自由,也是不可能。

然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自由思想不会犯罪,可是,还有多少人有思想呢?

我一次次地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在其他人眼里,是那么的糟糕。

可是如今,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已经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而让一个人失去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剥夺他的思想,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只能这样去做。

有人说,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他让我们知道,自由,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守护的。

文|不有趣灵魂

来源:静一不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