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本真、听任自然、施行不言之教的人,是领悟“无为”真谛的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0 10:07 5

摘要:我们看见这些文字,可能会觉得道家的“无”显得过于低调保守,显得过于清心寡欲,这听起来有点消极呀?但其本意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民自主而“无不为”。因为在这些“无”的背后,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是对欲望的克制,也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领悟,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一种“

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把“处无为之事”理解为“以无为不争的态度处理世事”的,是修身文化的强行植入,“处无为之事”涉及的是治理行为而非什么处世不争。

把“不争”理解为“与世无争”是美德的,是礼教的修身文化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针对同一个主体的,是自相矛盾的自寻烦恼

我们看见这些文字,可能会觉得道家的“无”显得过于低调保守,显得过于清心寡欲,这听起来有点消极呀?但其本意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民自主而“无不为”。因为在这些“无”的背后,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是对欲望的克制,也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领悟,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一种“无为”的方式而运行的。

张其金随着年龄增长,越发痴迷于古老经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在他心中种下了探索的种子。

在一次从就城返回昭通的某年,他经历了家乡的一座山因丰富的木材资源,引来了不少商人的觊觎。他们试图说服村民大规模砍伐树木,开发木材产业,承诺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村中一时议论纷纷,部分人被财富的诱惑所动,而另一部分人则担忧山林被破坏后,会失去这片世代赖以生存的自然庇护。

张其金听闻此事,没有立刻表态。他独自一人走进山林,漫步于茂密的林间,倾听鸟儿的欢唱,感受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他深知这片山林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村民精神与文化的寄托,若因一时的利益冲动而破坏,将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回到村里,他没有强行劝阻人们,而是组织了一场关于山林意义的座谈会。他引导村民们回忆儿时在山林中玩耍、采摘野果的欢乐时光,讲述山林对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逐渐意识到山林的珍贵,自发地抵制了商人的开发提议,守护住了这片自然宝藏。

这一过程中,张其金没有发号施令,只是顺应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践行了“顺乎民情”与“施行不言之教”。

时光流转,他的家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这一传统祭祀仪式承载着村民对祖先的敬仰与对未来的祈愿,有着严格的流程与规矩。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年轻村民觉得仪式繁琐,想要简化甚至取消部分环节。

张其金知晓后,没有直接反对年轻村民的想法,而是邀请了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大家讲述祭祀仪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他与老者一同带领年轻村民参与到准备祭祀的过程中,从制作祭品到布置祭祀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村民们逐渐理解了传统祭祀的价值,自发地尊重并传承起这一古老仪式。张其金以这种方式,坚守着村里的文化本真,听任自然地让传统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不久后,他所在的村落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河水干涸,农田龟裂,村民们陷入了恐慌,纷纷祈求上苍降雨。村中部分人主张举行大规模的祈雨仪式,希望通过隆重的祭祀来感动上天。张其金却认为,与其过度依赖超自然力量,不如冷静下来,共同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他组织村民们一起修缮旧有的水利设施,挖掘新的水井,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同时,他引导村民们调整种植计划,选择更耐旱的作物品种。

在这个过程中,张其金没有强制村民执行他的建议,而是通过分析利弊,让村民们自愿参与到抗灾行动中。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镇成功度过了旱灾,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一经历,让村民们看到了“听任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积极应对灾害)与“坚守本真”(依靠自身智慧与团结精神)的力量。

张其金的声名逐渐传播开来,周边村落里的人们听闻他的事迹,纷纷前来请教。其中有一个自然村,正面临着发展方向的抉择。村中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界企业想要投资开采,承诺能让自然村迅速富裕起来。但开采矿产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且存在安全隐患。这个自然村的领导者们为此争论不休,不知如何是好。

张其金受邀来到这个自然村,他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带着领导者们在村落的周边考察,观察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交流。他引导大家思考村落的长远发展,以及财富与环境、安全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交流过程中,张其金阐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度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以长远、整体的眼光做出决策。最终,这个自然村的领导者经过深思熟虑,拒绝了单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矿产开发项目,转而探索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张其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他受邀参加一场在文化圣地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活动中,来自各地的学者们围绕社会治理各抒己见。多数人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推行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来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张其金则站起身,缓缓说道:“诸位,在我看来,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坚守本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施行不言之教。就如我所在的清平镇,面对诸多问题,我们没有强行改变,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引导民众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统治者不应被权力和利益蒙蔽双眼,而应以民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过度推行不符合实际的政策,充分了解民众的需求,让政策顺应民意。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引导,而非强制命令,让民众自觉走上正确的道路。如此,方能实现长治久安,此乃‘无为无不为’的真谛。”

张其金的话语引发了全场的深思与热烈讨论,有人认同,认为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人质疑,觉得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落地。

面对质疑,张其金没有争辩。他深知,改变观念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回到清平镇后,他继续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小镇的日常治理与发展中。他推动建立了社区互助机制,当有村民遇到困难时,其他人会自发伸出援手。

在这个过程中,张其金只是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引导村民们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并没有制定繁琐的规则去约束大家。渐渐地,互助成为了小镇的一种风气,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在教育方面,张其金也进行了实践。他在书院中开设了特殊的课程,不强调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通过讲述故事、引导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们的思考与创造力。他鼓励学生们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从日常点滴中领悟道理。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培养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施行不言之教”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多年后,张其金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心中满是感慨。从清平镇的日常琐事,到参与周边小镇的发展决策,再到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本真,践行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能够治理天下的“帝王”,并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无尽的财富,而是那些能够坚守本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施行不言之教的人。

张其金的这些做法,很像庄子说的“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在这里,其实庄子是在问:天地万物有一个什么主宰者吗?是谁在主导这一切吗?显然并没有,所以,庄子说:天道就是“无为”。

庄子曾经讲述了两个故事,以此阐明治理天下的圣哲即便面对世间种种纷扰,也应坚守本真。

列子结识了一位占卜识相极为灵验的巫师季咸,对其崇拜有加,并将季咸之事告知自己的老师壶子。壶子说道:“我尚未传授给你道的本质,你怎会以为自己已得道?你不妨带他来给我看看相。”

第二天,列子带着季咸前来,壶子内心寂然不动地“闭塞了生机”,季咸看后断言“活不了十天了”。

第三天,列子又带季咸前来,此时壶子的内心显露出与天地相应的一线生机,季咸见状说“征兆减轻了,完全有救了”。

第四天,列子再次带季咸前来,壶子的内心呈现出深渊般和谐的状态,季咸看后表示“心迹不定,神情恍惚,看不出来”。

第五天,列子又带季咸来了,壶子先显露出内心的本原,继而变得颓废顺从,如同随波逐流一般,季咸一看便掉头逃走了。

此后,列子三年闭门不出,潜心钻研“道”,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本真,终生不渝。

这个故事理解起来颇具难度,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壶子显露的心态,无论是闭塞还是有一线生机,都是固定且显现的,属于“有为”状态,季咸能够通过相看出来。

而在第四天和最后一天,壶子显露的内心如同“深渊”、如同“道”一般顺应自然变化,呈现“虚”而“藏”的状态,季咸便无法确定或看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故而转身逃离。

庄子以此故事表明,治理天下亦需采用“虚”和“藏”的方式。此外,庄子将修养高尚的“至人”的心思比作一面镜子,对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认为如此既能如实反映外物,又不会因此损心劳神,借此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外在的事物和名利。

另一个故事是,南海的大帝儵和北海的大帝忽常常在中央的大帝浑沌之处相聚,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他们。

为此,儵和忽欲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心想“人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唯独浑沌没有,我们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日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后,浑沌却不幸死去。

在这最后一个故事中,庄子将“本真”拟人化为浑沌。人有了七窍后,便会产生各种感受,进而执着于世间万物,随之而来的便是善恶、美丑、是非、名利等诸多想法和观念,从而丧失本真,即浑沌之死。

综观上述内容,庄子运用大量虚构故事,生动且形象地阐述了自己的为政思想。这些故事看似天马行空、荒诞不经,却充满趣味,表达的主旨极为清晰明确。

简而言之,庄子认为能够治理天下的“帝王”,应当是坚守本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施行不言之教的人。事实上,从上述故事不难看出,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无为无不为”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道。

来源:企业家思想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