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往士:文脉传承出新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0 10:02 4

摘要:近年来,西城区以文博戏剧为主轴,充分发挥文博场馆对地域文化名人、事件和文化遗产多层次展示、多方位“链接”功能,开启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的创新实践,为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西城区以文博戏剧为主轴,充分发挥文博场馆对地域文化名人、事件和文化遗产多层次展示、多方位“链接”功能,开启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的创新实践,为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了借鉴。

2024年6月30日,现场观众近距离观赏“石额公”导引“弘生”深入了解宣南士乡文化精髓,在沉浸式观演中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宣南文化博物馆/供图)

1月29日,乙巳年大年初一,北京市西城区厂甸庙会正式拉开帷幕。西城文保剧社“宣南往士”表演团队身着传统服饰,在装扮一新的琉璃厂东街、西街上,与众多北京市民、游客一起开启庙会之旅,生动再现古代货郎货娘走街串巷、售卖货物的场景:“纪晓岚”卖力夸赞“岁朝清供图”、“民国小朋友”围在“朱筠”大人身边买“中轴线糖葫芦”、“杜小月”缠着“魏源”要喝一得阁的“墨水儿”饮品、“弘生”热情推荐文创冰箱贴……

“宣南往士逛庙会”活动将传统庙会与沉浸式表演相结合,通过快闪场景设置和戏剧化表演,让游客体验宣南文化曾经的辉煌,更为京城百姓首个“非遗版”春节增添年味儿。这些穿越而来的历史人物,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西城文保剧社排演的博物馆导览戏剧《宣南往士》中。

2025年2月1日,琉璃厂东街厂甸庙会快闪活动,文保剧社演员扮演的“弘生”和“珠月格格”用快板书介绍厂甸庙会历史(孙亚学/供图)

创新活化路径,传承宣南文脉

北京老城原宣武门以南、中轴线以西地带,滋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2005年对外开放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刹长椿寺内,是展示原宣武门以南地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士人文化的区级博物馆。馆内设基本陈列“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围绕宣南士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学术活动、精神追求等,展现清代宣南士人群体的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节与风骨。

在明、清乃至民国数百年时间里,活跃于宣南地区的士人不计其数,即使是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数量也相当可观。据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做的初步统计,史书上有记载的宣南士人数以百计,展陈中提到的宣南士人数量接近300人。

不同于讲解员对着文字、图片讲解的常规形式,将宣南大地上几百年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影响的人物故事,通过现场实景演出吸引、感染观众,让观众在对节点性事件有一定印象后再走进展厅细致了解展陈内容,为博物馆导流,这就是导览戏剧的初衷。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西城文保中心”)出品、文保剧社排演的沉浸式古装戏《宣南往士》,把几百年宣南士乡的精神成长史浓缩在两小时左右的戏剧表演中,展现了贯穿宣南士人群体的精神内核——浩气丹心。因弹劾权臣严嵩奸佞误国而遭杀身之祸的明朝忠臣杨继盛,在临刑前写下《就义诗》,其中的“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令人敬佩不已。后世士人在杨椒山祠举行的公祭活动历久不衰,“浩气丹心”也成为宣南士乡的精神标签。这种突破狭隘的个人私欲、以天下利益为重的精神追求,形成宣南士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谱系,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熠熠光彩。

《宣南往士》以1895年进京参加科考、名为“弘生”的举子视角,在由“宣武门”匾额化身的神仙“石额公”帮助下,得以耳闻目睹明末至民国初年400年左右时间里行走于宣南的众多历史名人史迹,如纪晓岚、曾国藩、左宗棠、梁启超、谭嗣同、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沈家本、邵飘萍等,感受历代先贤的崇高精神对士人群体的影响。弘生从最初醉心于科举功名的读书人,逐渐蜕变为不计个人得失、勇担时代重任的弘毅之士,以报人身份宣扬救亡图存道理,显示出宣南士人精神谱系的强大生命力。

戏剧的重要桥段如历代士人在杨椒山祠举行公祭仪式,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共商禁烟大计,左宗棠、曾国藩商议收复西北边疆,谭嗣同、梁启超讨论维新变法,谭嗣同慷慨赴死以唤醒国人,沈家本力主改革大清律法……一个个由历史人物在特定场域营造的历史情境,通过空间变换持续在观众身边上演,士人群体传承不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产生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远超常规展陈形式。演出中引入相声、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并在多处设置了互动环节,很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欢迎,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打开场馆大门,激活文博能量

宣南地区初步统计,现有16个注册备案博物馆、2个类博物馆、5处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对公众开放的场所,还有多个尚未被认定文物等级的历史建筑,多数与宣南历史文化相关。由于这些文博场馆体量普遍较小,尽管就在百姓身边,但存在感较弱,很难调动起市民参观的兴趣。

《宣南往士》不仅通过场景化的演出让市民知道它们的存在,而且进一步走出博物馆,带市民走进代表性场馆,将导览由馆内拓展到实体空间,这就是“天下己任·翩翩风骨耀宣南”宣南士乡研学主题游径活动——全套妆发造型的演员带领观众走进一个个张扬士人精神的场馆。不同主题日在场馆组合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世界读书日当天上演《典籍映长椿 书香沁宣南》宣南书肆主题剧,重点向观众展现琉璃厂一带的宣南书肆场景;中秋节主推沉浸式非遗游园体验剧《归元2024》,国际儿童节则会增加适合低幼群体接受的内容。

由于形式新颖,许多市民愿意跟随演员的脚步移步换景,线上打卡、互动问答加线下集章、领取手册等潮玩形式,对青少年很有吸引力。那些呈现在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化身为具体而真实的历史场景,有诸多历史建筑,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烙印。与线下同步的视频直播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点赞众多,热评不断。

喜欢的高级境界是参与,那些因看过导览戏剧而对当年活跃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文人士大夫产生好感的市民,纷纷加入文博志愿者行列,以“素人”身份加入文博戏剧创作和演出行列。目前,有近千名非科班出身的“素人”加入剧社,他们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晋阶规则,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参与剧本创作及登台表演环节,部分志愿者在专业演员指导下,以配角身份参与演出。大部分志愿者参与了对宣南历史人物史实的文献挖掘工作,剧社将此命名为“唤醒计划”,即调动公众力量用扎实的文献考证将宣南士人从尘封的历史中唤醒,进入观众视野,让那些有价值的人物故事藉此登上舞台。文保剧社推出的众包式“人物小传”打捞活动,调动了普通人挖掘宣南历史名人的热情,目前参与“唤醒计划”的“童生”以上级别志愿者超过500人。

受文博戏剧独特艺术形式的感召,部分专业人士甚至主动参演。如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索明芳,在得知剧情需要展现藉由宣南这片土地逐渐完善、成型的京剧艺术魅力后,欣然接受扮演“索老板”一角,以高水平唱功为剧中士人诗会雅集助兴,即使脚踝受伤仍坚持演出,成为整场演出的一大亮点。文博戏剧“专业+业余”“馆内+馆外”融合的做法,拉近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与历史的距离。

2024年1月5日,北京,湖广会馆,京剧演员在演出

释放IP价值,打造生态聚落

宣南地区明清以来就因寺庙众多、会馆集聚、书肆林立,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群体,主要供应士人所需物品的琉璃厂文玩市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市集——厂甸庙会随之出现,进而形成文化属性明显的生态圈。

同时,宣南地区的文博场馆地域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小微型博物馆分布密集,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文博场馆人员、资金不足、展示内容单一、展示空间有限等问题。因管理属性复杂,管理形式多样,很难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聚落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有助于化解各场馆遇到的共性问题,“博物馆生态聚落”概念就此产生:“聚落”核心成员以博物馆为主,吸纳区域内具有文化属性的商业门店、文化企业、社区、学校等更多城市业态,推动博物馆与周边城市功能载体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博物馆为牵引、激发相关主体活力、多主体深度融合提升区域整体形象的良好局面。

2024年6月5日,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拓展博物馆参与社会治理新功能,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构建起多领域、跨行业的共赢机制。《宣南往士》主要演员在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大年初一集体赴厂甸庙会巡街,身着古装、手拿各种文化用品或文创产品带动节日消费潮流,就是以文化IP带动商业消费的初步尝试。

此前,西城文保中心与文保剧社等机构联合制作的光影沉浸剧《宣南往士之林则徐》,在当年林则徐倡建并留下足迹的福州新馆演出,作为该馆与北京实验一小校地共建仪式的重要环节,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宣南士人家国情怀的创新剧作发挥文博机构的作用,助力“家校社”协同发展,这是向外输出“宣南往士”IP的最初探索。通过打造戏剧IP实现博物馆与商业、教育机构有效联动,证明通过文博IP构建生态聚落的可行性以及区域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潜力。

自2023年5月18日首演以来,《宣南往士》共演出139场,接待3.44万人次。在西城文保中心的统筹协调下,宣南文化博物馆用百余场文博戏剧打造“宣南往士”IP,通过开展走读宣南文化的主题游径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外实践基地扩大IP应用范围,进而联合域内商家在“文市集”上营造节日氛围、为老字号文创产品代言带货,持续推动博物馆生态聚落建设,拓展了文化治理的新功能。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6期,总第929期)

文字:北京师范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副教授张佰明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