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的突破!去年11月,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之“拒止环境下微型无人机集群搜索研究”赛题终审决赛在四川成都举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蜂行者”团队勇夺该专项赛全国特等奖中的擂主奖,实现了
零的突破!去年11月,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之“拒止环境下微型无人机集群搜索研究”赛题终审决赛在四川成都举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蜂行者”团队勇夺该专项赛全国特等奖中的擂主奖,实现了学校擂主零的突破。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蜂行者”团队问鼎“挑战杯”,实现了学校擂主奖零的突破。
自落户龙华建校以来,高研院始终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本次问鼎“挑战杯”,是该院人才培养机制的成果之一。
成绩优异
集群无人机控制国产化解决方案脱颖而出
202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共设56个赛题,吸引2.7万余人参赛,提交作品达6500余件,来自全国410余所(家)高校和企业的195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高研院揭榜的赛题由中电科29所发布,题为“拒止环境下微型无人机集群搜索研究”。高研院邹见效教授领衔的智能装备与系统研究团队积极揭榜,团队老师凡时财、林柏洪负责具体指导,冯狄等10名在读研究生组建“蜂行者”战队,经过长达8个月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成功搭建了高性能GPU和国产化NPU两款无人机,高效解决了比赛拒止环境中通信与协同定位、集群搜索与分布式控制、靶标识别与定位等核心问题,打造了一套以集群无人机为核心的“去中心化集群控制+”国产化解决方案。经过项目初审、终审决赛的层层考验,该项目在与一众国内顶尖高校的优秀项目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凭着稳定的飞行效果、精准的靶标识别与优异的答辩陈述,以总分第一名的傲人成绩荣登全国擂主之位。
“拒止环境是指室内或城市场景中一些卫星信号覆盖不到的区域,在当下集群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表演、安防救援等场景的情况下,一旦失去外部信号,轻则任务失败,重则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尽管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说起这次成功打擂,作为项目学生负责人的冯狄依然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根据揭榜赛题,团队需要制作八台四旋翼无人机,在所有外部信号失效的拒止环境中完成通信、定位和识别等任务。“经过深入调研,我们总结出了项目的三大难题:定位误差大、搜索难度大、识别率低下。为此,我们在软硬件方面下足功夫,经过数十次迭代优化,最终制作出8台轻量化、高性能的四旋翼无人机,所有指标均满足比赛要求,通信速率、降落精度等指标均优于比赛要求,在比赛中实现0失控、0炸机,技术与稳定并驾齐驱,最终打擂成功。”
据介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蜂行者”团队在保障所有功能的同时,尽全力做出国产化尝试,将全部算法移植到国产化算力平台之上,降低了80%的硬件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并行化处理能力和视频计算速度,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可控。
“蜂行者”团队进行无人机调试。
结出硕果
高研院人才培养模式显成效
“这是我们电子科技大学多年来首次获得‘挑战杯’擂主奖,实现零的突破,这也是对高研院在学术科技领域强劲实力的认可!”高研院党委书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邹见效说。
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和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落地龙华区的高研院,以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为主,同时下设多个研究中心与科研平台。其聚焦“电子信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领域,打通科技前沿人才与大湾区产业高端应用人才培养链条,培育极具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未来能引领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领性人才。
邹见效认为,本次打擂成功,得益于高研院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研院布局了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和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卡脖子问题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联合技术攻关;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在带领学生打牢理论基础之外,实行学术导师、企业导师、成长导师三导师制,以科研和项目需求为牵引,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创新实践之中。”
在高研院的一个实验室,一侧是摆着两排桌椅和电脑的工作区,另外一侧是无人机的测试区,指导老师林柏洪说:“这是一个异构集群协同应用平台实验室,建设资金达数百万元。我们是在研究异构集群协同应用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研发成果适用于揭榜项目。可以说,这次的擂主项目,是以我们这个项目为基础的一个延伸。”
据介绍,异构集群协同应用平台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业,聚焦智能感知、协同控制、智慧通联、电能变化等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构建空地异构无人平台的协同感知与控制系统,极大提升了感知与控制精度、通信可靠性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等指标。林柏洪坦言,学术创新与实际应用是一个动态协同关系,创新需要从实际需求中提炼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再把方案回馈到现实,“但科技创新只是解决了技术壁垒问题,真正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蜂行者”团队成员进行技术交流研讨。
集中力量
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也是高研院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据邹见效介绍,加强校企合作,与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校内和校外联合教学科研平台,吸纳社会资源共同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聘任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导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些一直是高研院的优势所在。在这种教学体制机制下,高研院师生有许多参与创新项目的机会。高研院也在尝试通过一站式社区、设立孵化基金等方式,推动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不久前,高研院揭牌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我们也在探索充分利用研究院平台,进一步赋能学生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据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将以推动智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积极拥抱科技产业变革和智能时代需求,全力推进“6+X”工程实施。通过“政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和优势资源整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立足湾区、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高地,为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邹见效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除了通过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外,还将集中行业产业内的“大院大所”等力量,建立以目标和需求为牵引的跨中心、跨学校、跨平台研发体系,并带领高研院师生进行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目前,研究院已经与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进行合作,将通过建立深度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联合科研平台等方式,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解决实际需求,赋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金璐/文 陈建华/图
编辑 王雨莎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