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诵中华经典,传华夏文明。听《诗韵麻城》,做书香少年。麻城市教育局、麻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诗韵麻城】第二季,敬请关注!
诵中华经典,传华夏文明。听《诗韵麻城》,做书香少年。麻城市教育局、麻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诗韵麻城】第二季,敬请关注!
品诗词之美
《春分》
唐 刘长卿
日月阳阴两均天,
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
川上良人放纸鸢。
悟文化之韵
古诗注释
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各被平均一半。虽然桃花初开,天气还有点寒意,但燕子已经从南方飞回,带回春回大地的信号。春分那天,可是竖鸡蛋的好时候,很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放眼观望,河岸边的平原上,早已有人在放风筝了。
诗人介绍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被誉为“五言长城”。他的诗作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绘。《春分》便是他在春日时节,对自然界变化以及民俗活动的细腻观察与感悟的体现。
古诗赏析
这首诗恰如其分地点出了春分这一节气的特点:一是昼夜平分,二是燕子北归。
首句 "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说的是春分时昼夜等长。 "玄鸟" 是古代对燕子的称谓,"不辞" 即 "不怕"。燕子不怕桃花初开时的料峭春寒,准时飞回北方,既符合候鸟迁徙的生物特性,又赋予自然现象以拟人化的坚韧美感。
次句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鸡子" 指鸡蛋,"纸鸢" 即风筝。春分竖蛋是中国民间传统:传说这天,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特殊平衡状态(注:现代科学认为主要与平衡技巧有关),鸡蛋更容易竖立。春分时南北气流交汇,风力稳定,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川河岸边,人们踏青放飞纸鸢,与初归的燕子相映成趣,构成春日鲜活图景。
前两句写天文物候,后两句记民俗活动。"不辞" 二字贯穿全篇 —— 燕子不辞春寒,人们不辞东风,暗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将节气特征、自然现象与民间习俗结合,既呈现 "春分到,蛋儿俏" 的趣味民俗,又勾勒出 "草长莺飞二月天" 的时令图景,体现了中国节气文化中,科学观察与诗意表达的巧妙融合。
赏节气之魅
春分·节气
春分,古称 “日中” “日夜分” “仲春之月”,民间也称 “升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 3 月 19—22 日交节,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均分。特别的是,春分日同一经线上的观测者(无论南北半球),会在理论上同时迎来日出,这一现象印证了“日夜分” 的节气内涵。
相传,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后,因时值寒冬缺少阳光,种子无法发芽。于是,在春分这天,他骑乘五色神鸟飞往蓬莱仙境,将沉睡的太阳唤醒并带回人间。从此,大地回暖,万物生长,五谷得以丰登。这一传说既寄托了先民对农耕时节的美好期盼,也暗合春分 “阳气升发”的气候特征。
春分三候
一候玄鸟至:玄鸟指的是燕子,春分时节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开始筑巢繁衍后代。
二候雷乃发声:随着天气变暖,雷声开始出现,标志着春天的进一步到来。
三候始电:由于雨量增多,伴随着雷声和闪电的出现。
春分·习俗
春分时节盛行竖鸡蛋习俗,人们轻竖鲜蛋庆贺昼夜均分的春分时刻,此时节惠风和畅,踏青放风筝成为全民乐事。岭南春分习俗独具特色:野苋菜(俗称 "春碧蒿")与鱼片滚煮成 "春汤",碧绿菜汤中银白鱼片沉浮,民间传唱 "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的顺口溜。乡间更有 "送春牛" 农事民俗:艺人走街串巷,赠送印有春耕图景与节气的 "春牛图","耕牛遍地走" 的意象既寄寓风调雨顺的期盼,亦以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的农谚提醒农事紧迫。
嘉宾介绍
老师:张燕
麻城市第五小学二(9)班班主任,关心学生成长,善于营造启发性的课堂氛围,积极提升教研能力,热爱教育事业。
学生:胡雅晗
麻城市第五小学二(9)班学生,用“垂鬓娇女吟唐韵,豆蔻才思待岁华”形容她十分贴切。
学生:王嘉妍
麻城市第五小学二(9)班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为人真诚,喜欢阅读、书法和下象棋。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