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春的北京,一家三层楼的安踏旗舰店内,一位跑步爱好者正反复试穿薄荷绿的PG7跑鞋——前掌蜂巢缓震结构带来的回弹力,让他恍惚间以为自己踩在某国际大牌的千元跑鞋上。直到瞥见399元的价签,他才确信这是国货的诚意。
作者 | beyond
编辑 | 小白
早春的北京,一家三层楼的安踏旗舰店内,一位跑步爱好者正反复试穿薄荷绿的PG7跑鞋——前掌蜂巢缓震结构带来的回弹力,让他恍惚间以为自己踩在某国际大牌的千元跑鞋上。直到瞥见399元的价签,他才确信这是国货的诚意。
这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切片,更是安踏(2020.HK,“安踏体育”)改写全球体育产业规则的缩影。当国际巨头依赖品牌溢价时,这家本土企业正用技术普惠撕开市场缺口,以多品牌织网覆盖全场景需求,借数字化重塑产业链效率。
2024年,安踏集团营收首破千亿,跻身全球前三——耐克、阿迪的面前,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全球挑战者。
一、十年跃迁:营收从百亿到千亿
3月19日,安踏交出史上最强年报。2024年,安踏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3.6%至708.3亿元,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市场全行业首位,经营利润同比提升8%至166亿元。
由安踏控股的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AS.N)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其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17.8%至51.8亿美元,按适用汇率转换为人民币377.5亿元。
2024年,安踏集团及亚玛芬集团营收合计超过千亿人民币,正式跻身全球行业前三,成为继耐克、阿迪达斯之后第三家跨入“千亿俱乐部”的体育集团。双引擎驱动下,安踏的总营收达1085.8亿元,十年增长近十倍。
据全球权威机构统计,2024年安踏在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3%,位居行业首位,领先幅度较同业进一步扩大。
“安踏+亚玛芬营收破千亿”这一里程碑自然标志着中国本土品牌首次站上全球体育行业金字塔尖,同时也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运动品牌的崛起早已不是“廉价替代”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技术普惠与生态协同的深远变革。
二、技术突围:研发200亿背后的“笨功夫”
过去十年,安踏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创新研发,这一数字远超国内同行。未来五年,安踏计划再投入2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目标是实现‘科技普惠’,将高端运动科技下沉至大众消费市场。
十年砸下200亿研发经费,安踏的选择曾被视为“激进”。但站在千亿节点回看,这笔投资换来了核心科技基本实现自主与23%的市场份额。
2024年,安踏继续在研发投入上大幅度领先行业,其研发占比2.8%,总额近20亿元。通过全球六大研发中心的布局,安踏构建了覆盖材料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网络,并与70余所高校、250多位专家及800多家供应商形成协同创新生态。
在高强度研发投入下,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尤为突出。2024年,安踏膜、柔心纱、前掌之王等自研科技产品获得订单与口碑双丰收。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踏牵头成立的行业首个“创新联合体”,通过整合供应链、科研机构与消费端数据,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大幅缩短,这一模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证为行业创新标杆。
安踏与中科院合作建立的“运动健康实验室”,专注于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技术研究,其成果已应用于专业运动员装备开发。这种“从赛场到大众”的技术下沉路径,不仅强化了品牌的专业形象,更在全民健身热潮中开辟了差异化赛道。
研发投入的另一维度是“好商品”,这是安踏实现增长的核心动力。以PG7为例,其通过仿生学设计提升跑鞋回弹效率,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将成本大幅压缩,该款产品凭借“技术不妥协、价格更亲民”的爆款逻辑短时间销量超百万双,依靠自身科技打造出现象级的行业爆款。
对细分需求的精准捕捉方面,安踏推出“竞技场级”“殿堂级”等门店类型,针对不同消费场景提供定制化产品组合。例如,“安踏冠军店”聚焦专业运动人群,提供搭载氮科技的专业跑鞋;而“超级安踏店”则整合智能试衣、运动数据监测等功能,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的“好商品”战略并非简单复制国际品牌路径,而是植根于本土文化洞察。例如,近日安踏发起“二十四雅士”活动,以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性面料结合推出“自在翼马鞋”。这种“文化+科技”的融合,正在重新彰显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效率革命:数字化如何激活全链路效能
运营效率对于安踏这样的大型体育集团至关重要。安踏依托DTC(直接面对消费者)战略,将传统批发模式下的“品牌-经销商-消费者”链路,压缩为“品牌-消费者”的直连体系。
效率提升还体现在物流体系的革新上。安踏投资30亿元建设的晋江一体化产业园作为目前全球鞋服行业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慧物流中心,较传统货仓仓效提升200%,库存容量3500万件、日发货量超100万件。
物流中心的AGV机器人,每天在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空间内穿梭百万次。3D编织技术将鞋面生产工序从12道压缩至1道。毫不夸张地说,这不仅是仓库,更是柔性制造的神经中枢。
安踏还通过“AI”技术提升竞争力,AI辅助设计的商品订货金额超过20亿元;以算法模型作出数据主导的决策,使得销售转换率对比人工圈选提升超过20%。当同行还在依赖买手直觉时,安踏已在用数据模型预判下一个爆款。
当数字化引擎驱动全链路效率持续跃升,安踏的多品牌战略便如虎添翼——从大众市场到高端细分领域,从本土消费场景到全球户外赛道,每个品牌都能依托集团的高效底盘,在精准定位中释放增长势能。
通过“收购-孵化-运营”的三步方法论,安踏已形成覆盖大众运动(安踏)、时尚运动(FILA)、专业户外(迪桑特、KOLON SPORT)的全品类矩阵。
具体来看,2024年,安踏品牌收入同比增长10.6%至335.2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5%至70.4亿元,巩固了中国运动品牌领导地位。
FILA斐乐品牌收入同比增长6.1%至266.3亿元,以大体量规模领先于行业平均增速,巩固了高端时尚运动领域的领导地位。
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长53.7%至106.8亿元,经营利润同比提升61.7%至30.5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为集团营收提供新的增长点。
四、长期主义:在非线性成长中坚守
基于多品牌战略的全球化布局和高效运营的坚实底盘,安踏以全产业链的重度投入,向市场释放出锚定长期价值的强信号。
近年来,安踏累计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一体化产业园、智能工厂及物流中心,将核心环节的自主化率不断提升。这种重资产投入虽然短期可能压制利润率,却为长期竞争构筑起了坚实的门槛。
作为国际奥委会官方供应商,安踏持续为25支中国国家队提供装备,并计划在2026年米兰冬奥会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中支持更多中国运动员,助力实现更多赛事佳绩。
这种“赛事赋能品牌”的策略不仅提升国际影响力,更通过运动员反馈反哺产品研发,形成闭环创新。
基于稳健的收入及盈利增长、成功的多品牌战略及持续创新的驱动,安踏在2007年上市以来持续通过资本增值为股东缔造长期价值。
过去十年(2015-2024),安踏的年化股东投资总回报率达20.7%,远超MSCI中国消费指数同期8.5%的平均水平。
2024年8月安踏宣布股份回购计划,截至2025年3月19日,其已累计回购2541万股,金额总计港币19.7亿元,充分体现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结语
安踏的千亿之路,没有照搬耐克的明星代言模式,也未效仿阿迪的轻资产策略,而是选择最“重”的路径——砸研发、建工厂、控渠道。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反而在波动周期中筑起护城河。
当国际咨询机构开始用“ANTA Model”分析新兴市场企业,当晋江智慧物流中心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案——安踏证明了中国品牌完全可以在核心技术、文化表达与全球运营上,走出一条独特的攀登路径。
千亿不是终点,而是新竞争维度的起点。安踏要书写的,或许是一个关于“中国式创新”的新故事。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来源:市值风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