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四,2025 年的春分落在 3 月 20 日。从天文层面解读,此时太阳黄经达 0°,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这表明春分处于春季九十天的中点,平分了春季。在
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四,2025 年的春分落在 3 月 20 日。从天文层面解读,此时太阳黄经达 0°,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这表明春分处于春季九十天的中点,平分了春季。在古代,春分就已成为农事安排的关键节点,是农耕生产的重要指引。
春分三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元鸟即燕子,它们长途跋涉回归,象征着春天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雷声的响起与闪电的出现,意味着气温升高,大气对流加剧,雨水也随之增多。
在农耕文明里,燕子归来正值春耕播种的黄金时期,农民们会趁着土壤墒情良好,翻耕土地,播下各类农作物种子。而雷雨的增多,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也警示农民及时清理沟渠,预防田间积水,保障农作物根系健康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 “春分之日,元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详细记录了春分的物候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节气认知体系,将自然现象与农事、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气候观测相比,现代依靠精密仪器,如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能精确获取气温、降水、风速等数据。
而古人则凭借对动植物、天象的细致观察来判断节气变化。例如,他们通过观察柳树抽芽、青蛙鸣叫来感知春天的脚步。典籍中的生态智慧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日本的七十二候中,也有类似对自然物候的记载,如 “梅始花” 与我国春分前后梅花盛开的物候相近,体现了不同文化对自然变化的共同关注。
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回升,平均气温可达 10℃ - 12℃,降水也逐渐增多。此时,冬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对养分和水分需求旺盛。油菜则进入盛花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重要农事活动包括对冬小麦进行追肥、浇水,促进其生长发育;对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油菜籽产量。
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当下,利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利用土壤墒情监测仪精准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事操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春分节气文化可作为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元素,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非遗项目方面,立蛋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在春分这天,鸡蛋更容易竖立起来,人们纷纷尝试,寓意生活圆满、好运连连。在一些地区,还有祭日的传统。《礼记》中记载:“祭日于坛。” 人们在春分日搭建祭坛,面向东方祭祀太阳,祈求阳光充足,庄稼丰收。
不同地域的春分民俗各具特色,在北方,人们会在春分吃驴打滚,用糯米粉裹豆沙馅,香甜软糯。在南方,有吃春笋的习俗,春笋鲜嫩可口,可烹饪出多种美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侗族,会举行盛大的春社活动,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祭祀祖先和土地神,场面热闹非凡。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时期,当时他推行变法,却遭遇诸多阻力。此诗创作于他第二次拜相赴京途中,诗人借景抒情,“春风又绿江南岸” 描绘了春分时节春风吹拂,大地复苏的景象,“绿” 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看,诗人将自然节气与自身的政治抱负、思乡之情相融合。随着时代变迁,春分在文学中的意象从单纯描绘自然景色,逐渐拓展到蕴含家国情怀、人生感慨等复杂情感,体现了节气意象的审美流变。在国际上,西方诗歌中也有对春天的赞美,如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的向往,与我国春分文学有相通之处。
清代的大文人郑板桥才华横溢,正义凛然,诗词写的极好!他在春游时诗性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春词》56句,全文仅366字,除两句没有“春”字外,其余句句都有“春”字,共嵌入68个“春”字,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梁永生将军的书法作品,以板桥体书写长幅郑板桥《春词》,尽显其 深厚功底。郑板桥,一位清代诗书画界的怪才,画竹无人能及,虽生 活清贫,却不卑不亢,风骨犹存,古代帝王都亦对他刮目相看。板桥 体更是融篆、隶、楷、行、草于一体,此作运笔行云流水,笔画粗细 变化间古朴灵动,韵味十足,堪称“神品”。所书春词精妙绝伦,细 腻描绘春日景致,意象丰富,层次分明。
1949 年,梁永生少将在河北安国这片翰墨飘香的燕赵之地诞生。这里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不仅铸就了他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更孕育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气质。作为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原院长,他在军事教育领域纵横捭阖,培养出无数优秀军事人才;同时,在文化传承方面,他也展现出非凡的热情与执着,在铁血军旅与艺术雅境中,书写着刚柔并济的精彩人生。
古人云:“书者,心画也。” 梁永生将军自幼便投身书法世界,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他的书法博采众长,既继承了 “二王” 体系的清雅俊逸,又融入了北碑的雄浑大气。在他的行草长卷中,笔锋的每一次提按转折,都能看到黄庭坚《松风阁》的豪迈奔放;墨色的浓淡枯润之间,又暗藏着怀素《自叙帖》的潇洒不羁。尤为难得的是,将军深刻领悟了 “无意于佳乃佳” 的书法真谛,以半生戎马的豪迈气概融入笔墨之中,使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军万马的气势,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笔挟风云气,墨含金石声” 的书法风格。
将军曾说:“砚台是文人的沙盘,宣纸乃墨客的疆场。” 这种智慧与书法艺术完美融合的理念,让他的作品兼具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与宁静致远的深邃意境。如今,他的书法真迹被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众多重要机构收藏,成为当代军人文化修养的有力见证。
撰稿:张钧、魏传峰、谢爱平、董秀曼、王天佑。
来源:深圳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