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9日东莞第三法院近日审理一起涉嫌生产销售假货、销售假药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院最终依法判处被告人黄某飞等参与制售假药的25人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至一年三个月不等,同时并处罚金2369万余元......。犯罪团伙制售的假药主要为BAYER”“SWI
南都记者报道:3月19日东莞第三法院近日审理一起涉嫌生产销售假货、销售假药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院最终依法判处被告人黄某飞等参与制售假药的25人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至一年三个月不等,同时并处罚金2369万余元......。犯罪团伙制售的假药主要为BAYER”“SWISSE”“Menevit”“Melrose”等品牌商品。查这些药如BAYER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Menevit的功能则是孕妇补充体内的叶酸和其他维生素。
在滇缅边境,毒贩用生命运毒;在都市暗巷,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正在泯灭良知制售假药。一盒假降压药能让中风风险飙升300%,一瓶伪造胰岛素足以让糖尿病患者在甜蜜的幻觉中走向器官衰竭。与毒品带来的瞬间快感不同,假药制造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死亡——患者满怀希望吞下"药物",却在病情恶化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怀疑,最终在希望与绝望的双重绞杀中走向生命终点。
广州某三甲医院曾收治过服用假格列卫的白血病患者,这些本可通过正规药物治疗延续十年生命的病人,因为假药中掺杂的石膏粉堵塞血管,三个月内接连出现多器官衰竭。法医在解剖报告中写道:"死者体内未检出任何药物有效成分。缉毒警查获的冰毒每克成本约30元,而假抗癌药的原料成本仅为正品的0.7%。某假药团伙账本显示,其利润率高达4700%,超过哥伦比亚大毒枭埃斯科巴巅峰时期的毒品利润。在这个黑色产业链里,初中文化的作坊主开着保时捷巡视生产线,药剂师把执业证书租给制假集团比在医院坐诊多赚20倍。
更令人胆寒的是"精准投毒"式营销。某假药集团雇佣医学专业毕业生组建"客服团队",他们通过病友论坛锁定绝望的癌症患者家庭,用伪造的CT报告和"病愈案例"实施精准诈骗。一位被捕的"客服主管"在审讯中坦言:"我们比患者更清楚每种癌症的存活期。"
我国现行刑法中,生产假药罪最高刑期为无期徒刑,而贩卖海洛因50克即可判处死刑。这种量刑差异制造了荒诞的"犯罪性价比":毒贩为200克毒品可能赔上性命,而假药贩子售出20万盒致命假药,最高只需坐牢十五年。某地方法院近五年数据显示,假药犯罪缓刑适用率高达43%,远高于毒品犯罪的11%。
在巴西,2017年修订的《公共卫生法》将假药犯罪与谋杀罪同等量刑;印度对假药主犯强制适用死刑;美国FDA对假药犯罪设置"最低25年"刑期门槛。这些国家的立法者清醒认识到:当药片变成子弹,法庭就应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堡垒。
站在现代文明的门槛上,我们不能再容忍法律天平在生命权与财产权之间的失衡。建议在刑法修正案中单列"假药谋杀罪",对故意制售危及生命健康药品者适用死刑;建立药品追溯系统,让每粒药片都有"基因身份证";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让每个药盒都变成照妖镜。唯有让药贩子付出比毒贩更惨痛的代价,才能守住人类对抗疾病的最后防线。
来源:务本堂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