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此之外,我国电池出口对象国的前15位中,属于欧盟的国家还有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芬兰等五个国家,他们的占比合计达到了10%左右。
就像许多产业一样,中国的电池产业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龙头。
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我国的电池产业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在海外市场中,美国是中国电池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比达到了23%左右。
德国是中国电池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占比达到了18%左右。
除此之外,我国电池出口对象国的前15位中,属于欧盟的国家还有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芬兰等五个国家,他们的占比合计达到了10%左右。
也就是说,欧盟市场的前六个国家就消化了我国电池出口量的3成左右,如果将欧盟视为一个集体,那么,他将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电池出口的最大市场。
虽然欧盟的28%的市场份额对比美国23%的市场份额好像相差不大,但美国一直通过臭名昭著的IRA法案对中国的电池企业多加限制。
更加夸张的是,美国从2024年起,又对来自中国的电池产品加征关税。
所以,虽然美国是中国电池的第一大市场。但是,中国的电池制造商普遍对美国市场不抱太大的扩张期望。
与之对应的,欧盟已经声明,从10年后的2035年起,将全面禁售燃油车。所以,未来欧盟电动汽车的市场将会大幅增长。那么,欧盟的汽车电池市场也将会迎来大幅增长。
所以,许多中国电池企业都将欧盟作为未来的核心市场。
但是,好景不长。
不久前,欧盟突然颁布了新版的“电池法案”。
该法案计划从25年的2月18日起,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动力电池必须提供严格的碳是函报告。
从26年2月起,将进入欧盟的所有电地加贴碳足迹性能等级标签。这就意味着,如果某电池产品碳足迹报告不够“漂亮”,其在欧盟市场的销量将十分堪忧。
从28年2月起,欧盟将禁止超过碳足迹最高阈值的电池产品进入市场。
欧盟的目的很简单,谁都能看明白,就是想用最简单的方法,逼退外资电池产业进入欧盟,让整个电池尽最大可能回流到欧洲,从而实现本土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欧盟非常清楚我国的电力能源消费结构,燃烧煤炭的火力发电仍旧占有很高的比例,所以他们就用电池生产的碳足迹来限制我国的各大电池生产企业。
这一招真的十分阴损。
如果采用国家平均电力消费结构来计算碳足迹的话,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因为我们目前的电力生产结构决定了,我们几乎不可能在3年之内将电力消费结构中火电的占比调整到非常低的位置。
这样的话,不但我们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当中会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甚至有可能被直接清退出局。
你可能不知道,日本和韩国和我国一样,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电池生产国,但是日本和韩国的电池生产企业和我国的电池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大不相同。
日本的企业往往非常抱团,他们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产能,不是机会特别好,不会轻易扩大产能。
也正是因为日本企业的这个特征,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和韩国电池产业的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跟大家举一个著名的案例,你就知道了。
其实在早些年间,日本的松下公司是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唯一的电池供应商,这让松下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后来特斯拉大幅扩产,就要求松下的电池生产也要扩产,但松下的扩产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特斯拉的扩张速度。
于是马斯克就觉得松下耽误了特斯拉抢占世界市场的步伐,所以在2020年后,韩国的LG,我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陆续称为了特斯拉的供应商。
说完日本,我们再来简单聊聊韩国。
韩国和我国也有明显的不同,因为韩国国内人口太少,所以其国内市场消费能力不足。因此,许多韩国企业的主要市场都是世界市场,他们向来就有全球化发展的诉求。
所以韩国的电池生产企业比我国更早进入欧洲市场,早在2016年,韩国的LG新能源公司就在欧洲的波兰建立全欧洲第一个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基地。
所以韩国的电池产业其实发展得很好,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中国。
如果我们现在统计一下全球十大电池生产企业的话,你会发现中国有6家企业上榜,韩国也有三家上榜,分别是LG、SK和三星,另外一家就是日本的松下。
如果按照市场份额来统计的话,我国的宁德时代以37.5%遥遥领先,比亚迪以16%稳居第二。
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欧美国家的产能布局的话,韩国和日本的企业明显会比我们有优势,而且他们布局产业的速度也比咱快。
以欧洲为例,欧洲现在大概有76%的动力电池是由韩国公司生产的,而韩国LG公司在波兰的电池生产基地就供应了一半左右,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们现在反应过来了,欧盟是一个潜力十分巨大的市场,必须抓住。
说实话,咱出手有点晚了。
但是,如果我国的电池生产企业如果想要从世界工厂蜕变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就必须要“出海”,就必须认真思考,既要保住国内生产优势的情况下,在欧洲和北美也站稳脚跟。
最近两年,我国已经规划在欧洲建设多个电池工厂,比如宁德时代就准备投入3亿多元,分别在德国和匈牙利建设投产。国轩高科则打算在德国,亿纬锂能和欣旺达则打算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厂家。
谁曾想,欧盟这个电池法案一出,节奏全乱,压力山大。
这会让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上由优势转为劣势。不但韩国和日本我们竞争不过,甚至连欧洲本土的一些小型电池制造厂,我们都不是对手了。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欧盟这个所谓的电池法案,想出具体的办法来。
刚才已经说了,如果用国家平均电力消费结构来计算碳足迹的话,从现在到2028年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我们解决这个的路好像就只剩一条了——电力直连。
什么是电力直连呢?
所谓电力直连就是跳过大电网,让发电端和用户直接交易,也就是说我们让符合碳足迹要求的电厂,比如风电站和光电站将生产出来的电力资源直接输送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
电力直连的方式总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让供电企业为自己的子公司和自有场所供电;
第二种是让孤立发电站为孤立用户输送电力;
第三种是现场发电,自发自用。
但是,这些方式会面临海量的问题要解决。
首先,这些所谓的电力直连项目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贸然开弄必然会造成混乱。
其次,从上面的描述,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电力直连项目对电池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协调各方的能力要求很高。
第三,电力直连的方式,发电方大概率是风电和光电这样的新能源,但是这些新能源大多为波动性能源,这就会出现电力供需双方之间的匹配矛盾。而大电网如何为这些波动性能源兜底也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没有电力直供,电池的碳足迹超标问题确实不好解决。
为此,宁德时代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它已经在各地工厂的屋顶投资修建了大量的光伏发电装置来自发自用。
但是,因为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以及能量不够集中的问题,所以这部分电量只能解决其3%的电力需求,杯水车薪的感觉。
所以,目前宁德时代还是要大量地从大电网采购电力资源,如果保持这种状态,那么宁德时代的产品就还是过不了碳足迹的束缚。
没有办法,宁德时代是典型的用电大户,光靠工厂顶部的那一点空间生产的光电,真的是九牛一毛。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据统计,2024年一年,仅仅统计福建省宁德市总部工厂的用电量,就高达32亿千瓦,如果把当地的其他供应链工厂的用电量加到一起,这个额度就会超过100亿千瓦。而这个用电量甚至已经和一些四线城市的全年用电量差不多了。
而这个用电规模明显是屋顶发电满足不了的。
不知道你体会到了没有,如果事关原材料成本、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工艺改良、高效管理和降耗来提升。但如果要改善碳足迹,这个事情不是一个企业靠自身的能力能够做到的。
宁德时代的两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一个位于宁德本地,另外一个分布在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西南地区的四川省的宜宾市,主要能源类型分别是核能和水能。
但是这两个生产基地生产的电池照样满足不了欧盟的电池法案的要求,因为这两个生产基地的用电均是从大电网取的电,而不是电力直连。
其实,目前来说,应对欧盟这个卑鄙的电池法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宁德的核电站直供宁德时代在宁德的生产工厂;让宜宾水电站直供宁德时代在宜宾的生产工厂。
简单一点说,就是单拉一根电线,不经过电网,让电厂的电和生产厂家之间直接连接,就可以一举打破欧盟的这个卑鄙的碳足迹壁垒。
相信不久之后就会实现,让我们占尽欧洲市场,让整个欧洲都用中国电池。
【纯属交流讨论,绝无任何地域偏见】
我是【西装配裤头】,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我的账号。如果觉得我的分享不错,请不吝帮我点赞、分享、转发和收藏,谢谢。
来源:西装配裤头